我并不认为京剧剧目中的“成本大套”的唱腔的创造一定不好,但是,眼下几乎每剧都如此地追求,实无此必要。我们注意到:有些老戏中仅有一、两个“核心”唱段,便足以传世。今日,某些演员似不必急于为“创”自己的“流派”,而把每一个唱段都去另起炉灶,“精心打造”一番,不管是否合乎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所处环境、心理状态以及故事情节等的需要,借以显示有别于前人的艺术创造。此类做法,恰足以“南辕北辙”,收到相反的效果。例如《甘露寺》,只一段老生的“劝千岁”,不但流传于京剧界内,且曾流传于大街小巷之中、贩夫走卒之口;《苏三起解》中,只一段青衣的“苏三离了洪洞县”的[西皮流水板]唱腔,则不但广泛地流传于京剧界内外,还曾跨出国界、飘洋过海、流传于欧、美、非、拉丁美洲和大洋州,俾使梅兰芳的大名乘着这长上了神奇翅膀的明白晓畅的唱段,传遍五洲四海,就连当时外国的国家元首也多不得不信首低眉,莫能与之争名于世。 与之相关联的问题是,有些唱腔越搞越复杂,曲折尖新,难度越来越大,这恐怕是要自我限制了它的传播的力度的。有的唱腔段子在“圈内”得到了崇奉,但是却无法流传于圈外人口中,这是超越了前辈人的艺术成就了吗?我经过百思之后认为:恐怕是未必吧,说不定相对于前辈艺人的艺术成就来说,还是一种倒退呢!“变化”并不等于就是“发展”,“难”并不一定比“易”是好事!唱腔再复杂,不耐人捉摸,不耐人回味,也难称得上算好腔!否则,以现下一些人的唱法,肯定应该超过梅兰芳、马连良了,但有谁会呆傻到这种程度去予以认同呢!

本贴由游园惊梦于2005年2月24日22:18:37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