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周信芳合演《二堂舍子》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正在举办的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6月11日-6月19日)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电影发明于1895年,那一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成功制造出电影放映机,并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放映了《墙》、《婴孩喝汤》、《工厂的大门》和《水浇园丁》几部世界上最早的影片,从此宣告电影时代的开始。翌年电影就传入了中国,最早是该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戏”。其后上海的天华、奇园等茶园也陆续放映。虽然票价昂贵,但这新鲜的玩意儿吸引了众多观众蜂拥而至。放映的内容大多是些纪录片断事物、情景或风光的短片。1902年,北京也开始放映电影。
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发展经历了从放映到制作影片的过程。有趣的是中国尝试拍摄影片第一部竟是京剧片。那就是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由伶界大王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丰泰照相馆开设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当时在北京是绝无仅有的第一家。照相馆的主人叫任景丰。为了利用日光,《定军山》是在丰泰照相馆中院的露天广场上拍摄的,摄影师是丰泰照相馆的照相技师刘仲伦。拍了戏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谭鑫培扮演黄忠,是他擅长的角色,通过上述几个场面的精湛表演,把一位古代名将的英雄气概表现得熠熠生辉。这部影片共三本,是部短片。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也是中国人摄制的第一部影片。这部影片在北京大栅栏大观园影戏园和东安市场吉祥戏园先后放映,“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稍后,谭鑫培还拍摄了《长坂坡》中的片段。1906年,丰泰照相馆又拍摄了俞菊笙、朱文英合演的《青石山》片段、俞菊笙表演的《艳阳楼》片段、许德义表演的《收关胜》片段、俞振庭表演的《白水滩》、《金钱豹》等片段。
1918年,由夏粹芳、张元济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也开始涉足电影事业,成立了活动影戏部,开始摄制风景、时事、教育、戏剧等方面的短片。1920年,活动影戏部在众多京剧演员中选定梅兰芳和周信芳两位青年演员,分别为他们拍摄《春香闹学》、《天女散花》和《琵琶记》的“古剧片”(戏曲片)。
1920年5月,梅兰芳正率领剧团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商务印书馆的协理李拔可与梅兰芳商议后,决定先拍昆曲《春香闹学》。这是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所著传奇《牡丹亭》中的一折,杜丽娘随塾师陈最良习诗书,小婢春香伴读。陈最良非常迂腐,春香喜欢嬉游,与之取闹,丽娘劝止。出场就三个人物,梅兰芳饰春香,李寿山饰陈最良,姚玉芙饰杜丽娘。拍摄地点是上海宝山路商务印书馆印刷所附设照相部的大玻璃棚内。梅兰芳他们是白天拍电影,晚上在剧场演戏。他们拍的是无声片,唱词加以压缩后,用字幕插在片中映出。书房内景用的是舞台布景的片子,道具书桌、椅子等都是红木制的实物。拍摄时由摄影师指定演员在镜头前面的一个活动区内表演,没有正式导演,实际上是梅兰芳兼任了。春香的出场,梅兰芳用了一个特写镜头,他用一把折扇遮住脸庞,镜头慢慢拉开,扇子往下撤,渐渐露出脸来,接着他做了一个顽皮的笑脸。电影里的动作比舞台上演出时增加了很多,如春香请假出去逛花园,舞台上是暗场处理的,影片改为明场,梅兰芳在这场戏里表演了打秋千、扑蝴蝶、拍纸球等许多富于舞蹈性的身段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小丫环春香活泼稚气的可爱形象。梅兰芳的表演十分精湛。花园一场,是借用苏州河畔一座私人花园淞社拍摄的,摄影师由于经验不足,把花园墙外的洋房也拍进了镜头。
拍完《春香闹学》以后,接着拍《天女散花》。这出戏是梅兰芳新排古装戏的代表剧目。这部戏是在天蟾舞台拍摄的,所有班底、服装、道具、布景等都是向天蟾舞台借用的。开拍那天,商务印书馆的负责人张元济也到场观看。《天女散花》在舞台上是六场戏,电影分为七场,由梅兰芳饰天女,李寿山饰维摩诘,姚玉芙饰花奴。梅兰芳有三场戏。第一场“众香国”,梅兰芳扮的天女古装发髻,穿帔,带了几名仙女上场,仙女手里拿着符节、掌扇、提灯、提炉。这里天女应该唱一段慢板,因是无声片,只做身段,用嘴做出唱的样子,留出加印字幕的时间。接着伽蓝到众香国传如来的法旨,命天女到维摩居士那里散花问疾,天女唤出花奴,准备花篮,一同前往。第二场“云路”,这是全剧最主要的一个单人歌舞的场面,这一场有大段唱腔,[西皮倒板]、[慢板]、[二六]、[流水]接[散板],描写天女离开众香国到毗耶离城一路上所见的景物。由于是无声片,所以主要以身段、舞蹈动作来体现。梅兰芳在这里创造了优美的绸舞,用附在胸前的两条长一丈七尺的绸飘带,以优美的动作表现天女凌风飘逸、御风而行的意境。梅兰芳的绸舞耍出“螺旋”、“回文”、“波浪”、“车轮”等众多的花样,与鹞子翻身、卧鱼、金鸡独立、跨虎等身段动作互相配合,构成了美轮美奂的动态形象。在天女御风而行的镜头里,画面上还叠印了一些飘动的云彩,更增强了飘飘欲仙的氛围和美感。第三场是“散花”,维摩坐在禅榻上,文殊菩萨带了众罗汉前来问病,彼此谈道时,天女隐隐出现在云台上,作拈花微笑的姿态,与花奴一起向他们散出大把花片,戏到此结束。
1920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也为周信芳拍摄了一部戏曲片,片名为《琵琶记》。《琵琶记》原是元代剧作家高则诚所撰的传奇,写汉代蔡邕蔡伯喈与妻赵五娘的故事,穷书生蔡伯喈别家赴考,得中状元,丞相牛太师招赘其为婿,蔡辞谢不成,被迫入赘。家中妻子赵五娘独力赡养公婆,倍遭艰辛。时逢灾荒,赵求得赈米以供公婆,而自食糠。后婆婆、公公相继身亡。邻居张广才助其葬亲修坟。赵五娘身背琵琶上京寻夫,为牛氏所见,携归相府,终与伯喈团聚。这次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摄京剧《琵琶记》,由周信芳饰蔡伯喈,王灵珠饰赵五娘。影片的导演是杨小仲。那时拍了“南浦送别”和“琴诉荷池”两折。拍的也是默片。“南浦送别”一折,叙蔡伯喈与赵五娘才新婚两月,其父催促他上京赴试,这一折写分别之际,夫妻两人依依难舍。蔡伯喈骑马缓行,一步一回头,赵五娘在后殷殷相送,情话绵绵。为了追求逼真效果,拍摄时蔡伯喈还骑了真马上场。生和旦的唱词中有“万里关山万里愁,一般心事一般忧”“他那里,谩凝眸,正是马行十步九回头。归家只恐伤亲意,两泪汪汪不敢流”,气氛十分凄清缠绵。
“琴诉荷池”一折,写蔡伯喈入赘相府之后,日夜思念家乡和妻子赵五娘,他在荷池边操琴以排解愁情。牛小姐见他在操琴,想听他的琴声,可是他要弹的不是抒无妻的曲《雉朝飞》,就是《孤鸾寡鹄》,牛氏要他弹一曲《风入松》,结果弹出的却是《思归引》。这一折通过周信芳丝丝入扣的表演,深刻揭示出蔡伯喈此时此境内心的复杂感情。
不知是什么原因,当时就只拍了这两折,没有拍完全剧。
梅兰芳的《春香闹学》、《天女散花》和周信芳的《琵琶记》电影曾在上海和北京放映过,受到观众的欢迎,据说还到其他城市放过,甚至发行到海外南洋各埠,影响很大。1932年“一·二八”日军进攻上海时,商务印书馆印刷所被日本飞机投弹炸为平地,库存影片全部被毁,梅兰芳、周信芳初上银幕所拍摄的这两部影片也化为灰烬而不复存在了。
商务印书馆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就选中梅兰芳和周信芳这两位青年演员拍摄影片,而后来这两位青年演员都成为名闻海内外的艺术大师,足见商务印书馆的慧眼独具了。对梅兰芳、周信芳来说,这是重要的开端,他们对戏曲电影的探索和实践由此跨出了第一步。

(摘自 《人民政协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