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人物画(简称中国戏画)以中国舞台戏曲为题材,即以中国戏曲艺术为绘画创作客体,一门既”寄生“于一种艺术而又自立一种艺术的再艺术,是中国戏曲的边缘艺术。确切地说中国戏画是用中国画来表现中国戏曲的画,即用国画来表现国剧的中国戏画有着典型的东方文化艺术的独特性。我自青年时代起,就如痴如醉地沉缅于中国戏画这种特有的双重魅力,数十年来坚持不懈地从事戏曲人物画的探索和创作。这不仅仅由于本人上半生曾从事京剧舞台美术专业整整二十年之久所结下不解之缘,更重要的是我一直把中国戏画看成是中华民族两大文化瑰宝的珍贵合壁,并自豪地把自已看成这种合壁的提炼者,从而有着一种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尽管经历了十年的文化浩劫及二、三十年来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的这样一个使中国文化生态发生严重变化的时代,但本人仍然义无反顾地坚持中国戏画创作之路,因我深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永远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伴随中国戏剧应运而生的中国戏剧美术几乎拥有中国绘画史上一条奔腾数千年的长河,尽管这条长河如今的下游如此衰落,曾经几乎濒临干枯;然而她曾经是那么漫长、那么豪迈,她从久远的源头隐约的山涧产生,波流逶迤的上游到涛浪滚滚的中游,深遽的河床,广阔的流域,正是中国戏剧美术发展到明、清、民国和解放初期数百年鼎盛时期,在这犹如横跨夜空、星涛闪烁的天河似的辉煌史段,戏剧美术基本以工艺美术范畴在发展,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一种新的戏剧绘画形式脱颖而出,这就是曾经留学西方的中国现代画家关良所开创的画法。关良是中国最早成功的油画家之一,由于他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情,酷爱京剧,并特别领悟京剧艺术的精髓,赏试把西方印象派绘画手法揉合到中国水墨写意之中,创造了中国戏剧美术“新品牌”。1957年在柏林举办了关良和李可染二人的画展,成为现代中国画在西方最早的震撼,继齐白石之后出现了德文版中国人物画册,柏林艺术学院著名教授李特克作序,评价关良的戏画是“超过魔术般的力量……”。
中国戏曲人物写意画为何会产生“魔术般的力量”,我认为中国画与中国戏曲艺术具有一个共同的艺术契合点,这就是京剧本身是一门写意的舞台艺术,京剧的虚拟性、象征性和夸张性的表现手法同国画夸张变形的写意手法是艺术本质的相一致,中国画的传统笔墨手法同京剧手、眼、身、法、步表演程式来表现人物神韵的艺术手段相一致,如京剧大师梅兰芳虽然是年过半百的男性老人,但演中国历史美女杨贵妃倾倒观众,而关良画贵妃醉酒不是把贵妃画得很美,甚至令人看起来有点丑,但却令人感到生动可爱。用他掌握的国画语言大胆地表现了艺术的审美特征,可见画家对了解京剧艺术和京剧艺术语言的重要性。
因此,我从事京剧人物画创作长期实践中有三点体会,自诩“三味和”为创作准则,即韵味、趣味、戏味。一、韵味:主要掌握两点1.人物的神韵;2.主题构思。要把人物画得传神,同时还要把这幅画画出哲理。神韵是剧中人个性、思想、情感、气质等的内在表现,同时又是画家个性,思想、情感、气质的相对反映。画家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犹如正负电关系,两极越强,迸发出的火花越灿烂,灿烂便是神采。构思就是把这种神采传达到人们的心灵深处,才令人寻思、令人回味无穷。
二、趣味,主要指人物造型,韵味表现的是人物的内在精神,趣味表现的是人物外在的形象,趣味也是画家审美趣味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又决定笔墨趣味的表现,而笔墨呈现出画家的艺术风格,因此趣味的可贵在于独特的创造。
三、戏味,中国戏画与其他人物画最根本的不同之处,是体现了中国戏曲艺术独特的艺术风采。富有美化想象力的舞台服饰和化妆,富有想象力的虚拟性表演,加上手、眼、身、发、步表演程式的戏曲语言,是中国式的艺术词汇,“词汇”具有形容性,形容就是夸张、幽默就在其中,自然激起观众的审美愉悦。因此幽默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种美学特征,戏曲写意人物画一般都具有这种特征。因此,戏味是戏画一个重要的标准。
总之,一幅高格调的戏画作品,我觉得“三味和”缺一都不可。中国戏画大致可分为二类四种;第一类为写实类戏剧年画等属最传统最民间化的历史型,民国时期和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型;第二类为写意类,即写意戏画,主要为近代形成。但我认为写意类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风格,第一种为意象型水墨画,其特点是对人物不作具象描写,凭对人物印象感受作画。第二种为速写型水墨画,注重表现中国戏曲人物具有情节性的表演形态,生动活泼;第三种为漫画型水墨画,夸张变形,形式幽默,并以文人画的手法结合书法题跋,把戏曲题材进行哲理性发挥;第四为写实型水墨(彩墨)画,着重以写生手段描绘剧中人物的情态,并结合水彩画技法体现色彩与灯光的感觉。

(摘自 《人民政协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