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先生在新闻发布会上致辞(摄影:孙觉非)
《春草闯堂》剧照(1979年)
《春草闯堂》是国家京剧院经典保留剧目之一。该剧创演于1963年,历经几代传承,久演不衰,至今仍保留在国家京剧院的舞台上,它同剧院一批经典保留剧目一道,在剧院艺术画廊中熠熠生辉。值该剧创演五十周年之际,国家京剧院将隆重举办纪念演出,通过全面回顾该剧创演历程,总结其创作、演出、传承等方面的经验,重温剧院的艺术传统和艺术精神,彰显剧院艺术严谨、舞台清新、流派纷呈、阵容齐整的艺术风格。
50年前,在全国首届戏曲编剧讲习班上,剧院从李振玉先生处获得陈仁鉴先生的莆仙戏剧本《春草闯堂》,著名剧作家范钧宏先生携邹忆青立即着手了移植改编工作。《春草闯堂》的剧本改编立足主演,“因人设戏”,既审慎保留了原剧精华又以推陈出新的精神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增、删、改、易。作为该剧编剧之一,邹忆青先生在回忆与范先生的合作时称“改编应该是再创作,如果原著已是一段锦,改编就必须锦上添花。”剧本热情讴歌了正义、善良、机智、果敢的小丫鬟春草,有力地抨击、讽刺了趋炎附势、一心高攀、老奸巨滑的昏官,主题深刻,人物鲜明,戏剧冲突引人入胜,演员演得舒服,观众看得过瘾。春草的首演者刘长瑜先生表示:“作为一个演员,一生能遇着这样一个适合自己的剧本是何其有幸!”
该剧由张复、关雅浓担当音乐、唱腔设计。整出戏板式、调性丰富多姿,引人入胜。主演春草的唱腔、音乐尤其注重京音的运用,优美动听,雅俗共赏。其中“抬轿”一场的表演化自豫剧,然音乐则完全源于京剧曲牌,自然流畅,为全剧增添了新鲜贴切的华彩乐章。可以说,《春草闯堂》在唱腔、音乐方面以与时俱进的革新设计与观众的时代审美产生了强烈共鸣。
该剧舞台设计虚实结合,寓意深刻。如“公堂”一场仅以“明镜高悬”匾额与放大铜钱一枚两相对比,笔法干净洗炼,形象生动,以赵金声为代表的舞美设计家们为该剧留下的表演空间成为了戏曲舞美设计的成功范例。
《春草闯堂》的人物服装、造型设计则经历了演出实践中的不断改进。1963年创排时,以刘长瑜为代表的《春》剧组的演员们根据各自的角色“挖箱底”,“找扮相”,为人物服装造型定下基调。首演不久,在全国大兴现代戏的潮流中,《春草闯堂》暂时搁浅,春草的首演者刘长瑜也投入了现代戏《红灯记》演出。1979年,中国京剧院重新复排《春草闯堂》,刘长瑜等人在理解深化人物内心和外部技法的运用中,各自对人物造型又进行了修改设计。春草经过重新设计的漂亮俏皮的发髻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个小丫鬟调皮可爱、机智聪明的“小精灵”形象,两套出行大装与家居便服更是经过特殊剪裁与制作,腰包上自然下垂的四片裙边取代了繁琐的百褶装饰,人物更显窈窕婀娜。
《春草闯堂》的每个主创、每个演员精益求精,“一棵菜”的精神在每个细节中体现。《春草闯堂》由刘长瑜、寇春华、萧润增、张曼玲、司骍等人首演,他们在表演上下足功夫,无论大小角色,群体性地大放光彩,刘长瑜的春草、寇春华的胡知府、萧润增的老相爷、张曼玲的李伴月、司骍的王守备,既尊重传统,又广泛吸收,使该剧焕发出不同于原剧的别样风姿。第四场的春草“行轿”,本源于豫剧的抬花轿表演,胡知府的表演则兼收昆、川、高甲戏的丑角技艺,演员们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技艺化为已有,融于角色,于是出现了舞台调度灵活,观赏性极强的花旦与丑行相得益彰的精彩“抬轿”。《春草闯堂》的创排大大拓展和丰富了京剧表演程式和手段,为京剧舞台留下了一组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这个戏的创排体现了国家京剧院精于借鉴、勇于创新、精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精神,以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的艺术追求。几十年来,国家京剧院一直坚持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者并举”的剧目方针,以及坚持原创、移植、经典复排“三者并重”的剧目排演制度。纪念《春草闯堂》创排50年,回顾这出经典剧目的创作过程,解剖其创作模式,分析其创作方法,对于京剧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对于探索成功的剧目创作模式,对于演员如何拓展戏路,如何传承创新等问题都具有积极意义。《春草闯堂》的创演具有历史意义,回顾和总结《春草闯堂》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春草闯堂》虽然已成为剧院一、二、三团都上演的常演剧目,但为了搞好纪念演出活动,近期,剧院专门邀请当年创排时的原班人马到剧院,采取讲课、抠戏、磨戏的方式,对该剧进行加工提高。在艺术家们的精心指导下,耿巧云、管波、宋奕萱、陈静、张译心和吕昆山、陈国森、徐梦珂、金星等中青年演员将整齐上阵,于2014年元月1日至2日,在梅兰芳大剧院连续演出3场。(彭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