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高人胆大的朱绍玉又标新立异,用中央芭蕾舞团的大交响乐队伴奏他的戏曲作品。戏曲借交响乐表现前有“样板戏”的榜样,朱绍玉在曲牌和韵味、音质与音调、风格与表现上是否有本质的提升?形式与内容有无突破?记者就这些疑问采访了朱绍玉和乐队指挥胡炳旭。
朱绍玉推出这台晚会的初衷是提醒大家关注作曲在戏曲中的地位。他以为,“戏以曲兴”,历来是戏一半,曲一半。交响乐队因为每种乐器独立性太强,并不易与戏曲契合。他借重交响乐是由于它能表现宏大深刻的思想,以及细致的情感。朱绍玉称:“样板戏”以来,戏曲交响化的停滞主要由于经济杠杆的制约。
年轻时朱绍玉曾在音乐学院正儿八经地学过作曲理论。朱绍玉的“交响情节”,早就表现在京剧乐队编制的“硬件”设置上。他近几年搞的几出大戏,就人数而言,无非就是“三大件”的有限延伸,文乐加武乐不过二十来人,可做出来的音响效果,却比大乐队一点不差,听起来完全是一派磅礴的大歌剧气势。这需要的是作曲者对传统乐器表现力的深入了解和巧妙运用,而朱绍玉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两手都过硬”。
为朱绍玉作品执棒的胡炳旭语气激烈地支持合作伙伴的见解。听得出来,这位德高望重、一生都没离开戏曲的交响乐队指挥,与朱绍玉互为知音。他认为朱绍玉的音乐“很有搞头”、“很有新意”。《蔡文姬》营造出的是一股苍茫古朴的意境,勾勒才女心曲;《洛神赋》在节奏的推进上,始终保持一种张弛有度的从容。显然朱绍玉的戏曲有充分的交响化潜力。对戏曲而言,经过几百年发展的成熟的交响乐队是绝好的工具。戏曲在表现现代人物时,用上交响乐更有感染力、吸引力、震撼力。也许是听多了反面意见,胡炳旭激越地说:“如果面包好吃,为什么不能代替馒头配炒肉?慈禧因为司机坐前头,一辈子没坐过汽车。我们真要抱着一棵树到死吗?谁规定只有外国人才能用交响乐这个工具?”(张向阳)

(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