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京剧表演艺术家齐啸云

手捧着由齐啸云先生亲自翻译的《啸傲菊坛坤净齐啸云艺术生涯》大型画册,心中感慨万千。“逝者如斯夫”,齐先生的音容笑貌犹在,齐先生塑造的人物形象犹在,惟有她的人已不在。新中国第一女花脸,曾考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于燕京大学外贸专业,在对京剧艺术几十年不懈追求中,她先后塑造了三十多个经典人物,并将莎士比亚名著《奥塞罗》改编成京剧,成为用英语演出京剧的第一人。然而,在她辉煌的艺术人生背后,却有着常人难以想像的荣辱悲欢……
齐啸云出身宦门,从小她的家就是天津英租界里名流云集的地方。梅兰芳、马连良、尚小云、裘盛戎,乃至国画大师齐白石都是她家的座上客。耳濡目染,她3岁便上台清唱了《桑园会》,6岁时还与马连良同台演出了《三娘教子》。当她第一次反串花脸时,把几个教戏的先生惊着了:女孩子有脑后音实在难得,如果改唱花脸肯定比老生有前途。齐啸云第一次正式登台不是演京剧,而是在著名话剧艺术家卫禹平导演的话剧《家》里反串无赖“四爸”。那一年,她14岁,在北京的美国人办的学校读高中。
1948年,齐家的人纷纷逃往香港、台湾和美国,而她的父亲认定毛泽东是个不平凡的人,他定能拯救中国。也因此,齐啸云虽然拿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系的通知书,却没有成行。后来为了躲避战乱,她曾一度躲进美国驻天津领事馆的图书馆做助理资料员,而这为她日后动荡多劫的命运打下了伏笔……
新中国一成立,她就考进了燕京大学外贸专业。没想到的是,毕业三年,被审查三年,受冷落三年,而交待的重点无非是怎么上的美国人办的学校。她绝望了,她想到了死。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时刻,教戏先生的身影又出现在她眼前。她太爱京剧了!从进入燕京大学,到毕业分配到外贸部,只要有时间她都会骑车去先生家学戏。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关键时刻,是京剧挽留住了她匆匆离去的脚步。
后来由于政治运动,齐啸云来到了河北邢台。她每天早上4时起床,挎着粪筐,拿着长铲,边拾粪边练唱,很快成了村里的劳动模范。不仅如此,她的多才多艺也在这里得到了发挥。当年,村里所有歌颂大跃进的壁画全部是她画的。她为县剧团创作的新戏《天上人间齐歌唱》在河北省汇演中还获得了一等奖。
“文革”开始后家被抄了,工作丢了,一家老小被赶进了一间破屋。为了糊口,她扫大街,糊纸盒,看仓库……一个月只能领到7块钱生活费。丈夫不辞而别,使她再一次跌入人生的冰点。她与丈夫都是大学的高才生。第一次结婚之时,齐啸云只想演戏,不想生孩子,而丈夫被分配到了内蒙古工作,两地分居多有不便,于是二人好说好散。分手10年,他们都没有再组织新的家庭,于是破镜重圆。
齐啸云人生的春天始于八十年代初,那时她已年过五十。她的声音最早通过电波传向全国各地,《铡美案》、《盗御马》、《锁五龙》……戏迷们惊叹“裘派!还有这么正宗的裘派!”1982年,她邀请著名武生张云溪先生执笔将莎士比亚名著《奥塞罗》改编成五幕京剧唱段,自己再译成英文,中西文化的冲击与对话就在这样一位才情满怀的艺术家的手中实现了!整个八十年代,齐啸云的英语京剧成了中国文化界的一绝!
1986年,与京剧厮守一生,为京剧漂泊一生的齐啸云,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京剧院,那一年她56岁,被评定为国家二级演员。两年后,她从中国京剧院退休。然而,她的激情和才情丝毫没有减弱。直到1996年,在她66岁的时候,她用新学会的电脑翻译了欧里庇德斯的剧本《巴凯》。去年5月,她还在中国京剧院的演出季上登台亮相。
齐啸云先生于4月1日突发大面积脑出血而去世,遗憾的是她竟没有留下任何录音录像资料,就像她多劫多难的一生,留予后人评说。齐先生的追悼会将于4月9日在八宝山举行。(记者 贾薇)

(摘自 《北京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