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至8日,由文化部艺术司召开的全国京剧音乐创作研讨会在山东烟台举行。与会者就京剧音乐创作的现状、音乐地位的认识、艺术创作的规律、创作方法的创新以及京剧作曲人才的培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从本期起,本栏目陆续刊发相关报道。
应当说,这些年在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振兴京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纪念徽班进京200年,到梅周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从京剧音配像工作即将圆满完成,到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举办,京剧艺术作为国粹的观念逐渐成为全民族共识。单从创作数量来看,这些年每年创作复排的剧目都达上百部,仅去年第三届中国京剧节,就有近50台剧目申报参加;从艺术水平来看,不乏《骆驼祥子》、《曹操与杨修》、《狸猫换太子》、《华子良》、《贞观盛事》等一批优秀之作,呈现了当代京剧艺术发展的水平。然而,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仍然不多,尤其缺乏像老戏那样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
中国京剧院著名作曲家张建民认为,这些年来,京剧艺术尽管有不少创新发展,却始终处在量变的积累过程中,没能出现代表时代水平,广为传唱的经典剧目。
文化部艺术司巡视员、著名编剧戴英禄认为,戏曲戏曲,一半戏一半曲,音乐是戏曲的半壁江山,中国几百个戏曲剧种的主要特性在“曲”,京剧艺术的流派也体现在“曲”。一个剧本可以排成越剧、豫剧、吕剧,但戏曲音乐却不可替代,一开口就知道是什么剧种,戏曲音乐决定了剧种特色。
然而对戏曲音乐的重视显然不够。著名导演李学忠认为,京剧舞台出现的"非京剧化"对京剧艺术的发展是个制约。话剧导演的进入给京剧带来不少新鲜感受,与此同时,由于对戏曲音乐缺乏了解,使得话剧导演从剧本到舞美、灯光、化装都有考虑,惟独对音乐没有想法。京剧音乐往往被放到了二度创作之后,音乐与剧本脱节,很难有总体构思,缺乏观众耳熟能详的唱段,结果大部分戏留不下来。
参加过《智取威虎山》、《龙江颂》音乐创作的沈利群还记得,在“样板戏”的创作中,要求他们把在上海音乐学院学到的西洋作曲技法充分运用到京剧音乐创作中,一字一句琢磨,反复修改,有时为了一个过门、一句唱腔,都要修改好多次,不改到满意决不拿上舞台。尽管“样板戏”的这段历史还需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但它对于京剧音乐的创新发展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上海京剧院艺术总监黎中城觉得,这些年舞台艺术在视觉效果上革新较多,但听觉上还是偏于保守。尤其是近几年来,创新速度缓慢,包括配器、演奏方法、乐器本身以及锣鼓点,都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否则,吸引不来也留不住年轻观众,京剧的观众还将继续流失。
戏曲音乐理论家、江苏省剧目创作室主任汪人元认为,当前京剧音乐创作的基本状况是过于保守,面貌陈旧,缺乏深刻有力、构成有效积累的京剧作品。另一方面我们对传统的认识、研究不够,传统在流失。没有对传统的深刻认识,就谈不上创新,即使有,创新的步子也不稳。
令众多专家高兴的是,京剧音乐创作研讨会的召开,证明了对京剧音乐创作的重视,把遵循艺术规律放在了重要位置,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从中央到地方,为振兴京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我们创作的优秀剧目还远远不够。我感觉到肩上的重担。”作曲家高一鸣说出了全体作曲家的心声。

(徐涟,《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