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剧有的段子节奏比较慢这是真的,但慢并不就是拖沓、冗长。想想生活中的例子吧:比如两个人发生争执,说话自然就快;一般朋友谈心,可能就慢些;如果小伙子向姑娘告白,可能就更慢些。依次类推,您可以想想比如“哭得说话断断续续”,这样的情况下能不慢么?在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语言速度越快,重点越偏重于内容;越慢,越偏重于内涵的感情。比如“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用三眼的目的就说明它不是主要用来叙述要把马卖了这件事情的,而重在表现英雄为经济问题困扰的一种无奈而又不甘的情绪。如果唱得如同连珠炮机关枪,我看恐怕你会觉得秦琼挺高兴的:马卖了有什么了不起?这样以来戏剧的主题就没有了,还成为戏剧么? 再说京剧也不是全慢,【快板】【流水板】就是快的例子,去听听“我和你好夫妻恩爱不浅”“驸马不必巧言讲”等等段子把,您的舌头跟不跟得上还是问题呢。 另外,年轻人珍惜时间的说法并不正确,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都不大珍惜时间的。
2。舞台布景的问题,我想海派做出了不少革新,真房子、真马都上过台。但是这样明显有问题:演戏不同于拍电视剧或者电影,强调真实,侧重“讲故事”;而戏剧强调尖锐的矛盾冲突刻划鲜明的人物。就那《锁麟囊》来说,如果拍成电视剧,肯定乏味的要死,就一个很普通的富人救济穷人,穷人后来报恩的故事, 能有什么意思?但是它为什么能够成为舞台上百演不衰的名剧?主要在于它的矛盾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所以,为了配合戏剧的目的,自然要放大冲突和人物,缩小背景。而京剧的简练布景,正是不但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又去处了背景带来的干扰。是舞台布景的一大成就。
3。程式化可以说是京剧的,也可以说不是京剧的。我们先说说程式怎么来的吧:程式不过是由从前从事这种行业的人经过反复实践,发现的一种能带来最佳效果的做事情的方法或者套路罢了。比如厨师说的“待炸至两面金黄后捞出”,体操运动员的“双手经体侧划至胸前。”,试验员的“用量筒量取10%的NaOH溶液20ml”这都是程式的例子。京剧里面的程式诸如“云手”“卧鱼”也是一样。这样做并非刻意的,而是经过前人总结出的“最佳方案”,比如厨师,如果你非要打破程式,把东西炸到焦黑再拿出来,那恐怕你只有失败的份了。京剧也是一样,舞台上怎么显示出老生的沉稳?花脸的的大情大性?青衣的优雅?花旦的活泼?各类人物有各类人物的程式,打破了,就失去了“最佳”的舞台效果。 当然也有这种情况,比如名厨师突然想到把东西不炸到金黄,而是炸到变色就行了,然后通过试验活得成功。这就属于打破程式了,在京剧里也是有的,比如梅兰芳当年和谭鑫培演出《武家坡》,本来旦角在进窑之后是没有动作的,但是经过齐如山先生启发,梅先生打破当时的“程式”,为旦角增加了合理的动作,于是活得了成功。这就是例子,但是这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演员本身必须对生活和京剧都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做出合理的“破”,二是“破”了以后必须“立”,重新建立起新的,更好的程式来。 关于脸谱的问题,我想请您去看看“印象派”的画,两者之间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联系,但是本质是相同的:用色块和线条的组合来传达信息。把人物的性格,忠奸美丑都“写在脸上”,省去了很多麻烦。比如新的故事,人物大家都不知道,那么他/她的性格如何?是善是恶?是有心计还是鲁莽?是做官出身还是草莽人物?这些都可以从脸谱上看出来。不夸张的说:脸谱是人物的“名片”。
4。服饰没有变化是错误的。正如唐兄所说:衣物,饰品的有无,多寡,样式的差别,图案的不同说明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等等的不同。比如扎靠的武将,通常都是大将,而且是骑马的;穿绿蟒的,一般都是品味高的武将。这正式这些服饰的作用。 吸收一些新潮的东西,解放前是有过的,结果是林黛玉穿上超短裙,丝袜,高跟鞋上舞台,我想这个样子的人物或许可以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但是还有谁相信这是林黛玉呢?

本贴由香陵居士于2001年10月31日12:47:45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