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全国政协委员们为国家大政方要献计献策的同时,汇聚了多位优秀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文艺界委员也始终把目光集中在京剧,集中在创作艺术精品、服务人民群众上。中央领导对京剧艺术的重视,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的内涵,振兴京剧所面临的困难,都让这些委员们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认真思考,相互交流,观点碰撞,拿出办法,每一个人都显得那么急迫。而众多艺术家的集体智慧,也为京剧艺术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发。

袁世海委员:

精品来自于不断打磨 86岁高龄的袁世海委员每天都准时来开会。一说到京剧,老人忍不住激动起来:"媒体对京剧介绍得太少!今年我们几位委员一起写了个提案,希望媒体能对京剧加大宣传力度。" 针对前一段时间关于某一剧本涉及版权不能修改的传闻,袁世海委员认为,京剧从来就是不断丰富完善的艺术,每一个优秀的剧目的出现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工打磨的结果,对其不高明的地方进行修改补充,对于好的地方则加以继承。没有听说哪一个剧本不可以改动。一个剧目一出来就是精品,几乎不可能,必须选择那些有较好基础的戏,不断加工完善,有的甚至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最终在唱念做打上都能立得住,经过观众的检验,才能最终成为京剧的保留剧目。袁世海建议,要建立艺术委员会,对京剧进行严格的把关,而不能以行政命令代替艺术审查。

尚长荣委员:

振兴京剧必须体制创新 来自上海京剧院的尚长荣委员冷静分析了这两年京剧艺术的现状。他认为,京剧艺术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体制改革。不久前在上海传闻戏曲团体从政府脱钩、从文广局脱钩,全部与媒体挂钩,引起议论纷纷。大家疑惑:这是又一种形式的断奶还是管理结构的调整?几个座谈会下来,大家有了一致认识,那就是,文艺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出人出戏,必须活跃文化市场,必须弘扬民族文化,必须满足人民需要。领会中央精神,深化体制改革,剧团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改则兴,改则活。面临加入WTO,中国的各种艺术形式必须尽快放下思想包袱,多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才能真正赢得观众。

梅葆玖委员:

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 梅葆玖委员认为,近几年来,某些报刊、电视台对京剧宣传得少了,报道京剧的栏目被减了,版面也少了,许多报刊对京剧不闻不问,或被其他内容取代,甚至可以大版大版地介绍养狗养猫,也不愿花一些笔墨在京剧的宣传报道上。一方面,对港台明星大量炒作,对国外的一些事情也不惜篇幅。如格莱美大奖,如果不是报纸的连篇累牍,普通老百姓又有谁会知道?又怎么会在年轻人中那么热乎?另一方面,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被称为国粹的京剧却宣传不多,京剧普及性工作没有人做。他建议,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宣传民族艺术的政策,加强对民族戏曲的宣传力度。

李维康委员:

创造自己的文化名牌 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意大利的歌剧,俄罗斯的芭蕾,日本的动画片,一说起这些文化特产,就会让人联想到它的国度,在树立品牌的同时,也让这个国家名闻世界。李维康委员认为,我们国家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有唐诗宋词,我们有被称为"活化石"的戏曲,有每一个时代的代表作,这些都是我们与别人相比的优越条件。在学习别人长处的同时,我们应当整合自己的优势,集中力量对好的剧节目进行深加工,对好的文化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利用现代科技,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创造出中华民族大文化的名牌,并把它推到世界上去,在创立世界文化名牌的同时,也树立我们自己的自信心。

于魁智委员:

为优秀青年演员量体裁衣 作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京剧演员,于魁智委员对京剧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任团长的中国京剧院二团每年演出超出120场,其中他要演几十场大戏。这些戏不仅老年观众喜欢,年轻观众也爱看,尤其在港台地区,鲜花和掌声总让人看到京剧的希望。他认为,京剧面临的困难不光是资金的问题,关键在于有没有适合的剧本。当年在梅兰芳、李少春、马连良等京剧艺术大师身边,集中了众多优秀人才为他们进行艺术创作,从他们的嗓音特点、表演形式等个性化的特征出发,量体裁衣,创作适合他们表演的剧本,进行唱腔设计。然而,现在的演员必须自己去找适合的剧本,自己的长处有些发挥不出来,自己的短处也掩盖不了,至于唱腔、表演更不可能完全从自身出发,成功率自然很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