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粹。 作为京剧表现和传承的重要媒介的京剧图书,也是人们时刻关注的话 题。从60年代革命现代京剧图书“当道”的辉煌时期到90年代京剧图 书品种越来越少,专柜越来越小的尴尬状态,京剧图书在时代发展、 社会进步的大环境下,却举步维艰。“京剧图书怎么啦?”已成为值 得探讨的一个现时焦点。
京剧图书问题在哪儿
记者在京城各大书店的采访中了解到,京剧书种类少、翻新慢是 读者反映的主要问题。在西单图书大厦,一位女顾客对记者说,现在 有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京剧书,以为在大书店能买到,结果都没有。此 外,价位高,与书相配的音像制品少,呼吁多出京剧小册子也是读者 提出的较集中的问题。京剧书的“出炉”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出版社, 而面对读者反映的书少的现状,出版社的想法又是怎样的呢?文化艺 术出版社二编室主任、《中国戏曲舞台服装设计》的责编仲江对记者 说,京剧剧种老化,观众少,读者更少。京剧类图书既不叫好,又不 叫座,所以出版社主动看好京剧的情况比较少。尤其是大部头的书, 如果不是国家任务,出版社自组资金非常困难。《中国戏曲舞台美术史论》的责编冯京丽说,出版社关注京剧是有心无力,京剧老师们的 苦衷也很多,而年轻人又不了解这种传统艺术,因此现在的京剧的确 是受冷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休闲方式的出现,京剧 图书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很大的冲击,尤其是青年人这块市场。一些年 轻人很干脆地告诉记者,他们根本就不喜欢京剧,一是听不懂,二是 京剧节奏太慢,不适合他们的口味,因此对京剧书也不会产生兴趣。 针对这种状况,扬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著《中国戏剧美学的阐述》 的姚文放认为,京剧出版物现在面临的普遍问题是,京剧没有找到和 现代观众口味接轨的有效形式,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时代的 发展使然,二是京剧本身的演绎方式没得到改革。
京剧书内容方面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内容单一、门类紧缺、编 辑欠缺专业知识等等都亟待解决。《京剧选编》的责编李鸣春告诉记 者,现在就某一方面研究京剧的成果很多,但在宏观的文化背景下关 照京剧还是一个死角。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东方戏剧美学》的作者 孟昭毅说,现在的京剧图书限于一般报道,关于戏曲理论和评论方面 的书很少。理论低迷必将造成读者低迷,京剧是一门高雅艺术,观众 群需要理论的指导。
京剧图书市场并不低迷
尽管京剧图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容易给人们造成京剧书“山穷 水尽”的假象,但从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京剧图书虽然经历了“风 吹雨打”,还是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大有文章可做。
记者从王府井书店负责京剧专柜的营业员处了解到,青睐京剧图 书的顾客不少,一般多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负责三 楼的白经理告诉记者,京剧图书销售状况不是很好,购书的以团体居 多。西单图书大厦的营业员反映,来看京剧书的人挺多,但销售状况 一般。从销量来看,现在市场上如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京剧曲谱集成》 和中国戏剧出版社的《中国京剧史》及一些名曲名段的书卖得都不错, 像王府井新华书店,《京剧曲谱集成》和《京剧流行唱段集粹》等书 早已销售一空。
在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京剧的市场是相当繁荣的。中国戏剧出版 社编辑李鸣春说,前些时候戏剧出版社推出的京剧连环画在农村销路 很好,而且县级京剧团都不用国家扶持,经济效益很不错,但农村这 块市场还未引起出版者足够的重视。
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艾东向记者介绍,京剧书市场最繁荣之时是 在60年代初期,那时候图书品种全,质量高,人们是“吃窝头,想艺 术”。而到了90年代,人们物质生活丰富了,京剧书反倒少了,而且 现在人们是“吃面包,不想艺术”。在谈及京剧图书市场现状时,艾 东认为繁荣谈不上,但也谈不上低迷。戏剧的发展对出版界有依赖性, 这块市场受众现已渐渐地意识到,还有潜力可挖。艾社长认为,下一 步就要过渡到“吃面包,想艺术”。物质生活的丰富必然带来人们精 神上对艺术的关注,所以人们对“国粹”京剧的需求量绝对不会少, 他对此充满信心。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卜健社长也认为现在的京剧图书 市场缺少规划,在经费筹集方面是各显神通。但他同时又强调,这几 年来,他们出版社对此比较关注。这不仅是行业责任使然,更因为他 们看到京剧在国内外良好的发展前景。
文化事业是长远投资,并不如企业投入那样立竿见影。它的作用 是潜移默化,效果也是逐步体现出来的。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 委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钮镖认为,现在社会对京剧图书没有给予应 有的评价,但是几十年后人们会认识到这批书的重大作用。并且京剧 在活人身上,活人走了,就失传了。所以国家应加大对京剧的投入, 趁这代人还在,把京剧剧本整理出来,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中国戏剧出版社于去年12月初隆重推出的《京剧选编》第二卷和 已出版的《京剧选编》第一卷均由中国戏曲学院知名教授担任主编。 该书主编之一的陈国卿教授向记者介绍,《京剧选编》套书计划出5卷, 共50本,每本按照文武、行当等来编撰,这套书基本上涵盖了中国京 剧舞台上常演,艺术院校中常教的剧目。10年前,中国戏剧出版社推 出的《京剧选编》第一卷以其系统性和新颖性,不仅成为学校的规范 教材,而且可作教师的备忘,并因其比剧本更加全面的范本性质而成 为业余爱好者的最爱。因此一经推出,即被读者抢购一空,后戏剧出 版社又加印数千册,仍供不应求。此次出版的第二卷更上一层楼,它 拯救了一批至今很少在舞台上演,将来很可能要失传的戏。如《取金 陵》、《鱼藻宫》等。而且,书中的有些剧目在给出标准范本的基础 上,还将其他各种流派关于此戏的演法一一标出,这不仅开阔了读者 的眼界,而且有助于演员更好地刻画人物。
此外,近期推向市场的还有文化艺术出版社的《中国艺术教育大 系》(戏曲卷)、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京剧著名唱腔选》等丛书,反 响都不错。相信这批京剧图书的登场,会引导京剧书迈入一个新阶段。
京剧图书将走向何方
记者采访过的所有人,包括出版社、专家和个人在内,在谈及这 个话题时,都无一例外地认为京剧图书市场有很大价值和发展潜力。 孟昭毅教授很激动地说:“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中国文化复兴的时 期,作为根基的戏曲必定大有作为。中国京剧的发展将推动中国文化 在世界上的发展。”但是现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京剧的普及问题。
娃娃学京剧的热潮可谓经久不衰,但是关于京剧图书在青少年中 的普及工作并未系统细致地展开。艾东说,青年读者不了解传统艺术, 这是可以改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接受并消 化新潮事物的年轻人才是有品位的年轻人,并且他已看到这种人数增 加的趋势。钮镖教授颇有感触地说,他至今还未看到一本质量较高的 关于京剧知识的少儿读物。从演戏的娃娃和娃娃观众抓起,编撰孩子 们喜爱的画册,从小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这也是京剧普及工作的 一个重点。很多青年读者也表示,京剧是民族瑰宝,很有价值和潜力, 他们支持京剧图书做下去。
我国现在正面临着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时代的高度发展会带来人 们冷静的反思,也必定呼唤高雅艺术。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执 牛耳者”,其前途是辉煌的。从现时来看,随着申奥、入世足音的临 近,京剧图书在市场的潜能还未开发出来。专家们提到的主动找精品, 多出京剧系列丛书,注重整体性的戏曲学术著作,走京剧和大学教学 相结合的路子,以及开发京剧音像制品市场等等,从某种意义上代表 着京剧图书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此外,一些非专业出版社也表示, 京剧是国粹,无论京剧图书的前景怎样,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弘扬国 粹,传承国粹,这是他们责无旁贷的义务。(中华读书报 富晓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