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十年磨练,李多奎的嗓子十分出色,由于有雌音,李宝珍便让儿子由唱老生改为唱老旦,拜罗福山为师。罗福山与名老旦龚云甫同是"同光十三绝"中郝兰田的高足。那时李家与龚云甫住邻居,李多奎时常去请教龚云甫,深得龚氏真传。

李多奎改唱老旦后,果然不同凡响。他在《钓金龟》一剧中一举成名,红透北京城。那时北京的街头巷尾,经常听到有人哼唱"叫张义我的儿……"可以想象李多奎当时的影响有多大。

1926年,李多奎跟随金少山去上海。两人联抉演唱不仅红透上海滩,也红遍了祖国的大 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闻名遐迩的梨园红星之一。

李多奎为人坦诚爽快,豪气干云,名声极佳。1950年,他放弃了丰厚的收入,加入了北京太平京剧社。和谭富英、裘盛戎等名家开始进行长期合作。1952年,他参加赴朝慰问团,在历时4个月的时间里,他时常冒着战火硝烟和生命危险为战士演出。1956年,北京京剧二团与由马连良领衔的京剧团合并,成立了北京京剧团。形成了马、谭、张、裘四大头牌和二老(李多奎、马富禄)为主演的强大阵容。此时的北京京剧团可谓是名角荟萃,人才济济。李多奎先后与裘盛戎、马连良等合演了《甘露寺》、《海瑞罢官》等。并与裘盛戎排演了《赤桑镇》,全部是自己创腔。

李多奎对弟子关心爱护,谆谆教诲,一丝不苟。他总是亲自操琴,逐字逐句地教学,使弟子们受益匪浅。名师出高徒,桃李满天下,遍布海内外。李盛泉、李鸣岩、李金泉、刘少泉、李多芬、朱正琴等20余人是他弟子中的佼佼者。

1962年,李多奎在给弟子王晓临说戏时又犯了高血压病,住进了北京宣武区医院,自此后结束了自己的舞台生涯。1963年冬天,他随团去长春拍电影《秦香莲》,由于剧本改动很大,李多奎便重新设计唱腔。历经三个余月,电影拍浚,李多奎算是告别了50多年的粉墨生涯。1974年7月25日,李多奎与世长辞,享年76岁。他人虽故去,其独创的李派艺术仍在梨园熠熠生辉。

李多奎、曹砚芬于1926年3月24日结为伉倾。曹砚芬是著名评书演员曹秉懿之女。夫妇俩共生育3子2女。长女李维茵酷爱老旦艺术,嗓音酷似父亲。但由于父亲不许女儿置身梨园,只能成为她的业余爱好。长子李宗华工小生行当,颇有建树。次子李世麟师承著名画家王雪涛,系中国画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次女李世英系中国戏曲学校毕业,现为中国京剧院琴师。三子因患癫痫病,于10岁那年夭折。

茹派传人李宗华

李多奎的长子李宗华,1938年生,自小患有咳嗽和哮喘的毛病,打针吃药也不见效。为此,李多奎不让儿子学戏。但李宗华自小喜爱京剧艺术。父亲不让学,他便偷偷地去喊嗓子,未曾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喊嗓子之后,李宗华的疾患居然不治而愈。自此后,李多奎才允许儿子学戏。李宗华未能继承父亲习老且,而是工小生。

1952年,李宗华从师于朱少云、陈盛泰。1954年,他正式拜茹富华为师。以茹富华为代表的小生流派与叶盛兰为代表的叶派均是小生派系中的翘楚。行家称茹中有叶,叶中有茹。茹派以做工规范、方正见长,对于小生行当中的六生(官生、雉生、穷生、武小生、扇子生、娃娃生)的表演程式要求严格,区分明显。尤其是对唱念中的上口字、半口字、尖团字极为讲究。李宗华深得茹派真传。

1956年,李宗华进入荀慧生京剧团。曾主演《群英会》的周瑜,《奇双会》中的赵宠,《临江会》中的周瑜,《石秀探庄》中的石秀。后来,他先后辗转内蒙、辽宁、湖南、河北等地的京剧团工作。1964年,传统戏停演后,李宗华改作导演。他在湖南湘潭市京剧团任团长时,排了不少现代剧目,如《铁流战士》、《苗岭风雷》、《针锋相对》等等,在当地颇受欢迎。他在担任河北廊坊地区京剧团团长时,编排了全部的《岳飞传》,在当地演出后引起轰动。

1982年,李宗华应山东省戏曲学校校长尚长麟所邀,来到山东戏校任教。李宗华执教有方,其弟子遍及全省,不少已成为当地剧团挑大梁的人物。(未完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