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许多作家都曾写过文姬归汉的故事,以郭沫若的《蔡文姬》最为著名,还担了一个为曹操翻案的大名声。眼前这个本子倒不是为曹操翻案,而是站在民族团结的利场上,要将蔡文姬罹难匈奴被迫嫁给匈奴左贤王合理化,又要将文姬归汉合理化,这个合理化要符合民族团结的大局,这就给剧作家出了一个大难题。剧作家必须在历史事件真实的基础上,人为的改造历史人物的命运,这必然产生极大的矛盾。战争使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蔡文姬被裹胁到匈奴,由于有几分姿色,被左贤王强留帐下为妃,如若不从,必遭杀戳,这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而剧作家站在民族团结的利场,非要从战祸中看到"团结"的因素,当然非常困难。而文姬归汉则是因为曹操得知蔡邕之女沦落匈奴,要她回来写汉书,才以军事威慑为手段,迫使左贤王放回蔡文姬,这应是历史的本来面目,而若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出发,这样去写当然达不到目的,剧作家只好又去生编硬造,苦不堪言。
这样的编剧,最要紧的是如合使发生的一切合理化,既不能损害蔡文姬的形象,又不能伤了左贤王的形象,就现代剧作家来说,完成这样主题的构剧,应不是难事,我们有六十年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经验,何怕之有?然而该剧的问题是要在两个多钟头的戏里解决两大难题:蔡文姬嫁给左贤王和左贤王同意文姬归汉。笔者以为,这两大难题用两台戏的时间倘不能痛快地说清楚,集中在一台戏里去说,必然是顾此失彼,两者很难兼顾。因此,这部戏存在的问题是:不合理。蔡文姬嫁的难以服人,左贤王放归蔡文姬更难以服人,两者皆不合情理。
该剧剧情的不合理和导演的拙劣使优秀演员上乘的表演大打折扣,笔者认为,这些带有根本性的失误(包括《洛神赋》),应引起有着雄心壮志的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女士的深思。当然,还有梅兰芳大师的儿子梅葆玖的深思。前一段时间从网上看到梅葆玖先生的某些言论,笔者十分的不敢苟同。比如上海搞的京剧大制作《中国贵妃》,这在老百姓看来是劳民伤财的事情,因为它既不能长期演出,也没人买得起票,是不能利民的;这和上海搞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一样,连尚长荣都要去串一个工人师傅,试问,这样毫费巨资的大制作能演出几场?所为何求?……梅葆玖先生站在京剧人的立场上,对这样的大制作却赞不绝口,只不过要加一句,先父梅兰芳艺术的《贵妃醉酒》保持了原样,我们依然坚持先父梅兰芳"移步不换形"的理论云云……其实,梅兰芳大师表演艺术最本质的精华恰恰是在一个"变"字上,所谓"移步不换形",笔者的理解是不论你怎么变移,都应该还是京剧这个"形",而不是其他。如果把"移步不换形"局限在不论梅派的传人怎么变移,都应该还是梅兰芳大师的形,那么,流派艺术还怎么发展?新的流派又怎么诞生?……
当然,顺便说一句,笔者并不反对上海搞这样的大制作,因为这不是仅从艺术的角度来思考的问题,这是从中国近代史以来最具现代形象的第一大都市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的。这是一个文化多元的象征,一个经济发达的象征,这样的无"利"可图的大制作哪个城市敢开先河?非上海莫属。当然,有人说广州和深圳也有毫资上千万的大制作,但是请不要忘记,广州深圳搞的是以宣传为目的的现代大堂会,而上海搞的却是艺术作品的大复制大重组,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宣传自己的城市形象,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高低之分,不言而喻。大制作的确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独特的战略眼光,这也是一种超级宣传意识,它给上海的现代大都市形象带来的长远利益和深刻影响,早已深入人心。
《瘦马御史》:中国京剧院有着全国最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被称为中国京剧界的"大哥大",却往往失败在剧目选择的不当上。这个戏的滇剧本演出就不算成功,戏剧情节漏洞百出,人物刻划牵强附绘。笔者以为,该剧的最大问题是情节设置过于复杂化和表面化,一事未清又发一事,人物的生活逻辑和心理逻辑多有不合理之处。试想,一个朝廷的监察御史竟无资养母,谁信?一写清官便穷得比穷人还惨,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浦霖的变节心理准备不充分,后来的自杀也牵强,不能令人信服。
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先生被誉为是有着开拓精神的新一代院长,也曾向世人宣布要排五台大戏进军南京京剧节,然而事与愿违,只来了一台《瘦马御史》,权做代表,汗牛充栋。笔者也曾看过其他几台戏(《兵圣孙武》由于剧本不成熟未排),的确都不如《瘦马御史》,这样无奈的选择,真是难为了吴江院长。但这也为吴院长提了醒,剧本的选择十分重要,没有好的剧本,再优秀的演员又有什么用呢,演演前辈留下来的传统戏罢了。于魁智被世人称为当今第一老生,请问有哪出戏是他的代表作?孟广禄被称为当今第一铜锤花脸,又有哪出戏是他的代表作?都是四十岁的人了,名气大的很,却没有自己的戏,悲哉!
《华子良》:这部革命现代题材的戏,选择的事件和角度都不错,本来可以搞好,却存在着太多的遗憾。应该说问题出在编、导、演三个方面,从编剧的构剧上来讲,布局谋篇有支离破碎的感觉,所有的主要演员不论该不该唱,每人都写一大板唱段,戏剧事件的发生发展有断裂感,人物出场层次混乱,不知该剧到底要写什么,如果说要写的是华子良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就应该在这两方面把文章做足,那颗石榴树的展现和贯穿,可以看出剧作家的用意,但用得太拙,太过直白,有搅戏的嫌疑;而双枪老太婆的出现,的确与戏本身(华子良的人物塑造)没有多大关系,使得人物的上下场失去了必然性。导演的手段拙劣,舞台表现语汇乱混,写实写意风格不统一,一群黑衣人更是莫名其妙,好象要表现黑暗实力,但这种大写意的群场表演与写实的人物关系(特别是反面人物)之间,留下了太多的不协调和不统一,使人观赏时产生视觉混乱。另外,华子良的形象定位太过于"脏",而疯态和跑步的形象定位又太过生活,缺乏艺术的创造。
谈到演员,都很优秀,特别是王平的表演,唱做念打都不错,整个演出群体体现了天津京剧院的大团风范。
本贴由晓伍于2001年12月18日02:20:52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