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名角堆积,演出规模宏大,精彩段落纷呈,颇具观赏。然而,审美定位错误,可观赏而无价值,为追求美,而失去美,怎不令人惋惜!
这个故事行家们并不生疏,曹操父子三人爱上美女甄宓,似有史可察,曹植与甄宓相爱,也有演义为凭,更有曹植的不朽文章《洛神赋》为证。美,固然是美,但我们不可忘记,甄宓毕竟是有夫之妇,而她的夫正是她偷情人曹植的哥哥曹丕!这种关系本是一种乱伦,如若再把曹操拉进来,那就乱得更不得了了!这样的乱伦之"美",再美,也是丑陋的。于是,这就产生了一个把丑陋的东西拿来当美好的东西欣赏的问题。这是一个严重审美错位的作品。
不是说曹植不能爱甄宓,也不是说甄宓不能爱曹植,关健在于这个爱的本身产生不产生审美的价值。若是仅仅因为美就可以想怎么爱就怎么爱,那这个社会还会有"美"存在吗?美,不仅仅是外在之美,人性之美更为注重的是内在之美,不论谁爱谁都只是个形式问题,关健在于爱的内容是不是有审美的价值。甄宓仅凭几首诗就爱上小叔子似不可信,而曹植仅因为甄宓长得美且不爱哥哥自己就去爱嫂子,更不能成立;爱,一定要有原因,非常理的爱,则更要把原因说清楚,说得观众觉得你不爱都不行!若能做到,就算是儿媳妇爱上了老爷子,又何不可?遗憾的是戏中并没有把"爱"的缘由说清楚,只说是"美的东西人人都会爱",这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审美心态,令人疑惑重重!
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很难,只要把权力之争淡化,把甄宓的悲剧命运写清楚,把曹植的负疚心态写到位,甄宓的悲剧之美应不难展现。甄宓爱曹植可信,这与一个悲剧命运的美丽女子是合适的,她被曹丕抢到手,本无爱意,又因曹植的受辱和对自己的同情,产生同病相怜的哀惋之情和对曹植的关爱,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但曹植对甄宓的爱却不能是赤裸裸的,被爱者毕竟是自己的嫂子,有乱伦之嫌;曹植从心里爱甄宓,可以爱到极致,但表面反而拉远踞离,近似无情,这样甄宓救曹植,而曹植却不能救甄宓,似才合理,戏才出的来。到后来曹植路过洛水成赋,其爱美的赞美之词与负疚的恸哭之声才能辉映成"美的挽歌"──《洛神赋》的完成,达到悲剧之美的顶峰。
说到表演,当首推扮演曹丕的计镇华,人物把握准确到位,表演细腻真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失败的应该是叶少兰扮演的曹植,抽疯般的歌唱,令人耽心他嗓子的撕裂,造做的表演,使曹植的人物形象显得油腔滑调,这当然与导演和剧本有直接的关系,不能全怨叶先生。总之,可惜可惜!
《沧海忠魂》: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吃政治饭的戏,这与战友京剧团是部队的文艺团体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实在许多戏里,比如《姻脂河》,比如《贞观盛世》,比如《蔡文姬》等等,都有吃政治饭的问题,关健是怎么样才能把政治的内容吃出艺术的感觉来。就这一点来说,笔者认为《沧海忠魂》的艺术感觉还是吃出来了。尤其是第四场"哭灵"和第五场"三跪",感觉十分到位。
有人说此剧前半场演完,戏应结束,笔者不同意此论,前半场解决的只是施琅的心态问题,而后半场则解决的是施琅在现实中具体遇到仇家将会如何处理的问题,前后恰恰是相得益彰,有利于立体的刻划人物。所不足的是第七场有落套之嫌,杀孙的理由未能进一步说清楚,而皇上的出现和解救施小玉又太过突然,这些都是令人遗憾的地方。导演很具京剧舞台导演的功力,舞台非常干净,第一场和第四场有出神入画之感,令人叫绝。一部从政治角度出发的戏,能搞成现在这个样子,其成功之处,令人深思。
应该说李长春出色的表演奠定了这部戏成功的基础,遗憾的是声腔略显吃力;听说他已六十二岁,且十多年没有唱过这样的大戏,能有今天的演出,实属不易。张萍的演唱功力令人信服,也为此剧增色不少。
本贴由晓伍于2001年12月18日02:16:40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