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题外话,5年前曾实地考察过一套从国外试引进的高科技环保节能装置,专门解决“白色污染”难题,即回收不可降解的塑料快餐盒。经过催化剂作用后,所有废弃饭盒在装置中重新变成了标号燃料油品,流向各个加油站,再次为各类机动车服务。如此便造成喜忧参半的后果,原来令人头痛的到处能见大量废弃饭盒,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居然一时消失踪影,源源不断被收集运送堆积到此套回收装置周围,同时一股股难闻异味冲天扑鼻而来。那么想象中此套先进装置普及率应该十分迅速,市场的实用前景很广阔。在场专家释疑后我才明白,之所以难以估算投入成本的回收期,关键在于国内近期无法自己生产专用的催化剂。维持装置的正常运转,全靠价格不菲、配备充足的进口货催化剂,不要忽视发明装置科学家的经济脑袋,它同样也属高智商。据悉,根据催化剂类别,有的装置仅能够把回收饭盒变成黑色沥青或者低级石化产品,而绝对不可能变为燃料油品。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新兴的环保产业,和先进发达国家的差距水平,此例可见一斑。
催化剂,这三个字自那日就深印在我脑际。似乎任何事情面临突变境地,都须看催化剂关键功能,才可知后来结果。现在言归京剧本题,近年来各种大小举措、改革尝试、移步探索、新奇制作,可谓眼花缭乱、众说纷纭。自上而下参与者级别、行业、身份,面不可谓不广,力度不可称不大,犹如中西大夫举座会诊,俱面对的患者已危在旦夕、病入膏肓,火罐针灸点滴似已无济于事,而非开刀电击、放射照光、进高压氧仓、超剂量用药不可,即便算有病,人家还没有到气息奄奄田地,是否确须如此林林总总,给予百般折腾?他们误将京剧舞台当成那套环保节能装置,又误把自己看作了神奇的催化剂,但是变出来结果,是属于达标号的油品、还是沥青或者低级石化产品、甚至依然是废弃物,则无人担保。
问题在,大批引进高科技装置是有专人进行经济核算、层层审批、严格把关,而京剧舞台好象成为向各科大夫、各种催化剂、各路招术全方位开放的急诊室、试验田、竞技场,“病人”命运就如羔羊一般轻易地操纵在他们手里,何况所谓“病人”原本就没有患病,于是,菊坛历代大师经验积淀、剧种自身发展客观规律、流派特色依附水土沃壤,统统如同垃圾被扫入一旁,京剧成了“新瓶要装新酒”、需要“重新打造”的“时尚”产业,否则便面临彻底消亡。一切来得那么真切,那么让人晕头转向,岂非成咄咄怪事?
问题还在,希望当催化剂的除却“专家”、“学者”外,又多了某些掌权批钱的领导。京剧圈现在一年四季忙于各类奖项成灾,领导机构和部门乐于评奖、发奖,演出单位与个人惯于争奖、抢奖,结果往往人人有奖,皆大欢喜。京剧节闭幕式发奖时,端坐前面几排的领导胸别贵宾鲜花,在礼仪小姐引领下,几乎无不起立鱼贯列队,有的数度走上舞台授奖、握手、合影,面露春风,乐不可支,和名角们来了个亮相频率大比拼。令我等看了50年京戏的老戏迷从未所见,大开眼界。想来这样贴近奖项、贴近镜头、贴近鲜花的“三贴近”,与党中央提倡的精神也太貌合神离了吧?未知此风会否延续至下一届,那就再不上剧场也罢。
尽管由于极左政策干扰,京剧在解放后还是有过健康发展的兴旺时期,诚如和宝堂先生新著《给京剧号脉》中所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经验至今仍然值得珍惜,有大批成功推陈出新的剧目为证。那是因为生态环境尚未全被污染、破坏。
电影《大鸿米店》里陶泽如饰演的男暴发户,为了炫耀身份,居然狠心敲掉自己满口牙齿,改镶清一色金牙而招摇过市。咱们可千万莫学那暴发户,将亲爹妈生养赐之一口天然好牙,尚未到衰老松动地步,急于让庸医们一个个敲掉拔光、特地花上大把钱财去换成金牙。作此蠢举非但一朝成不了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尔今已成了“金”,自然会吓走原本还怀着一丝“恨铁不成钢”心情的部分老戏迷啊。今天与五十年代相比,京剧发展大气候究竟哪个好,应该谁都很清楚。
京剧到了今天,难道不需要大家来重视、关注“环保”问题?
2006年6月9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