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口可乐公司的改革对京剧改革的启发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
美国历史短,文化根基浅,想来想去,可口可乐算的上是国粹了。有段时间,可口可乐公司内部产生了保守和改革的斗争。改革派想开拓更大的市场,对传统的密而不宣的可口可乐配方进行了改革。有改革自然有反改革,这次改革者的确却惨遭滑铁卢,因为传统口味的改变,使其销量大减,有些零售商还拒绝进货。公司的保守者忙着为改革者差屁股
- 其中一招就是在恢复传统口味,并在包装上注明 “CLASSIC” (传统口味),用此来重新赢得原先的顾客群。但是改革者也看到了契机
- 既然有 CLASSIC (传统口味),那么必然有 “NON-CLASSIC”(非传统口味)。
他们的远见就在这里 - 这次公司非但没有分裂,而且还有本事将坏事转化为好事。他们成立了“派生产品”部门,既保持了传统产品,又极力开发“可乐”派生产品
- 诸如“减肥可乐”,“果汁”可乐,等等。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 其产品还是属於“SODA - POP”(汽水饮料之类),只是口味有些不同
- 当然,主要是吸引了有不同口味需求的消费者,产品稳坐市场的占有率第一。
这和我们的京剧改革十分类似。我们的错误在於,认为“改革”就是要把传统戏“改掉”和“革调”-
使其失去原先面目,似乎改革和保守是势不两立,有你没我。为什么改革者和传统者不能联合起来去创造更多的市场呢?我觉得可口可乐公司的改革过程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
- 改革应该在派生产品上下功夫。在“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下,只要还是京剧,只要能吸引新的观众群,能开拓市场的,就可以去尝试。其实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派生产品”的基础
- 比如样板戏,已经存在30多年了,也有了许多特定的观众,在这基础上,开拓“新编现代戏”,“新编传统戏”,加上实景,科技灯光,西洋乐(电声乐不太妥当),我想并没有什么不可。即使创作过程中出现违反传统唱念做打程式,就象可乐公司派生产品加果汁违反其配方“程式”一样,也没什么大逆不道
- 因为它本身就是派生产品,和原“正宗产品”无关。
2、为什么可行
可口可乐公司开发新产品,并没有消灭传统产品 - 反之,照顾到了各个层面的消费者 - 更重要的是,其传统产品和派生都属於一个公司
- 其市场是互补的,没有竞争性。同理,如果一个京剧院将“传统戏”和“改革戏”两头并重,本身也就不存在竞争,还可以兼顾各种不同口味的观众,演员也有更多的排演和演出机会。
3、市场观念
现在娱乐形式多样,各种层面的人都有,不样过大部分观众是去娱乐的,不是作为行家。有种常见的观念是:
看现代戏(样板戏)的人, 根本不知道什么“四击头“,什么是 “导板”,等等。首先,看传统戏的人也不是个个都懂这些 (我本身就不太懂许多术语,但不影响我欣赏传统戏)。就象看电影的人,并不是人人都需要懂得什么地方用上了“蒙太奇”之类的摄影手法才能看好电影。我觉得大部分观众是去”娱乐”的。当然,了解这些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看好戏,但是不一定要求大家非懂这些。我觉得现在的时代步伐,新戏更适合年轻人(不是所有)
- 这样的市场就形成了 - 老戏迷看传统戏,欣赏他们的熟悉的“程式”,而年轻人看新戏 - 尽管什么程式和术语都不懂。
4、新戏的问题所在 我觉的新戏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有观众,问题在於:
(1) 剧本和演出质量。如果剧本好(比如《曹操和杨修》), 一定可以吸引许多观众。我本人就看了好几遍
- 如果有现场,我也还会去看 - 一是剧本好, 二时尚长荣演的好。
(2) 市场的持续性。大多数的新戏都属於“应景”性质,为了“汇演”,“大赛” 和“评奖”之类。
事过之后就不了了之,不见了踪影。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其实文革中样板戏的普及”手段“可以借鉴 - 大面积地,铺天盖地地“销售”- 廉价票,免费票,进大中小学义演,等等。让大家有这种环境
- 许多人在文革中都会哼几句样板戏,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兴趣, 但是有这种环境,使他们耳濡目染所致 - 有些还真成了戏迷呢。
5、是否空话
说了这么多也许都是空话、大话,实行起来太难,收到牵扯的因素太多,所以只能算是一种心情的宣泄而已。不过,我还想,国家这么大,热爱京剧的人也不少,热爱难道就不能花一些钱扶植这一国粹吗?许多国家都有艺术基金团体,比如纽约的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和PBS
(公众电视台)本身不赚钱,但是国家和民众有扶持严肃艺术的义务,加上私人团体捐献,等等,所以一直能维持下来,而且节目一直保持水准。
本贴由valley0于2003年2月23日21:36:56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