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李胜素的无奈”一文之后,勾起了我对李胜素艺术发展的思考和期待。特别是文中引用了我先前曾发表过的“为李胜素着急”拙文中的一些文字,使这一思考的范围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细致。

思考一.李胜素的艺术风格已经确立

迄今为止,尽管李胜素在京剧舞台上还没有一部自己成功的代表作,但她的艺术风格已经确立,这从她演出大量的梅派戏和梅派传统老戏中,我们是很容易感受得到的。另外,李胜素师承刘秀荣和梅葆玖,两位先生的艺术风格都带有明显的中、早期京剧旦角艺术的特质。不论是王派还是梅派,都是京剧旦角艺术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大流派。我认为,李胜素宗王、宗梅,既符合她的自身条件,也是京剧旦角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管你承认与否,我们的京剧旦角艺术确实是经历了以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梅兰芳及四大名旦、张君秋和李维康为代表的这么一个大的发展过程,这是京剧旦角艺术的主流。从梅兰芳的戏改、四大名旦的编创新戏,建国后张君秋的张派新戏,文革前后以李维康为代表的样板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京剧旦角艺术和整体京剧艺术一样,实实在在走的是一条发展与创新的道路,而且走得很成功、走得很顺畅。
也许是改革开放的原因吧,让我们在文化的需求方面也渐渐地接近了世界。特别是古老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京剧而言,传统骨子老戏的艺术价值,也会越来越会被受到人们的重视的。而那些豪华大制作的新京剧,最终会被受到人们丢弃的。因此,京剧旦角艺术发展到李胜素这儿,发展和创新已显得没有什么必要了,还原传统京剧艺术的原生态,回归传统京剧艺术的本来面目,这一使命不可推卸的就落在了李胜素肩上。还原传统,回归传统,——这就是李胜素的艺术风格。

思考二.李胜素的王派剧目

李胜素的老师刘秀荣先生,是一位文武昆乱不挡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十年动乱之后,不论是复演剧目还是演出场次,都是当年最活跃的京剧艺术家。她的《十三妹》,她的《珍珠烈火旗》,她的《虹霓关》,她的《金锁记》,这些都是京剧旦角的传统老戏,而且非常适合李胜素演。李胜素如能把这些剧目推出来,她的演艺事业一定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会把不太景气京剧演出市场重新点热。
还有一出《孔雀东南飞》,我们看过迟小秋的程派的,我们看过赵秀君重新整理改编的张派的,而李胜素要是能演从刘秀荣老师那里学来的这出戏,那么我们就有幸能看到更加接近这出传统骨子老戏本来面目的王派的了。

思考三.李胜素的梅派传统戏

我一直觉得,梅派的传统大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经典,代表着梅派艺术的最高成就。而一些生旦对戏,尤其是马连良和梅兰芳合作的一些戏,两大流派交相辉映,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比如《三娘教子》,《审头刺汤》,《二堂舍子》等。著名的马派传人冯志孝先生与李胜素同在中国京剧院,看到新近京剧院的演出季中有冯先生的演出,于是我想,由冯志孝先生扶携李胜素,推出这些由梅兰芳和马连良两位大师创造的经典剧目,将是对京剧事业,对广大的京剧戏迷,对两位京剧大师做出的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呀。我想起来了,当年初展锋芒的尚小云,就是在一位当时著名的老生演员的扶携下演出了《三娘教子》使之更加走红;我想起来了,当年由沪进京的李世济,就是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的扶携下演出了《三娘教子》得以扎根京朝。今天,已近中年的李胜素若能在著名马派老生冯志孝先生的扶携下演出以《三娘教子》为代表的这些马、梅艺术经典,将使李胜素的艺术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也是冯、李二位京剧艺术家在京剧艺术的史册上续写上了一段新的佳话。
我还一直希望看到和听到李胜素梅派的《别宫祭江》。

对李胜素艺术发展的期待

李胜素进京已经整整十年,十年的舞台实践和在研究生班的深造,确立了李胜素在今天京剧界的地位。至此,排不排新戏显得已经不是很重要了,而恢复上演一些王派的梅派的传统老戏才是李胜素艺术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说,京剧旦角艺术的发展从梅兰芳及四大名旦到张君秋、到李维康,走得是一条发展和创新的路,到了李胜素这儿,就应该是一条回归之路、还原之路。这才是整体京剧艺术和京剧旦角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随着改革开放继续深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人们在文化需求方面的与世界的渐渐接近,京剧传统骨子老戏,一定会重新大放异彩。我相信,不用多久,我们是会认识到这一点的。
今后的十年,也将是李胜素最辉煌最灿烂的十年。

本贴由青龙桥于2005年1月03日10:46:32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