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统的梨园界来说,齐如山可算是"外来户"。他"外"得厉害。首先,他在真正接触京剧之前,几度"外"到了法国,观摩了西方的各种戏剧形式。然后,当他回国重新又观赏京剧时,一度怀有极大的反感,并且把这种反感当着谭鑫培的面,给"正乐育化会"的全体成员讲。然而他最大之"外",还是"外"在他给梅兰芳编排新戏的时候。 他曾给梅排过一出穿老戏服装的"新戏"《牢狱鸳鸯》,演出后受到欢迎,但齐如山却不以为然。民国四年夏天阴历七月,梨园为了迎接"中秋"而竞排"应节戏"。当时以王瑶卿为首,在第一舞台打出"宫廷秘本"《天香庆节》的旗号,新式的舞台,从上海定做的全份新戏箱,演员阵容中有杨小楼、陈德霖等几乎北京全部的好角儿,就连梅兰芳也接到了那边的邀请。但是梅兰芳不能去,因为他这时正搭着俞振庭的班儿,正在东安市场的吉样戏园演出。梅找齐如山想主意,要他务必再编一出新戏以便"对垒"。于是,齐就根据旧小说中"后羿吴刚、天街大战"的一段故事,编了一出《始娥奔月》。不料,梅兰芳和本班所有的人看了剧本,都觉得"不够看"。齐便对梅说:"我给你"安"上些身段,再详细一排,就够看了。"
齐如山首先帮梅兰芳"找扮相"。京剧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演员每演一个新的角色,首先想的不是剧情如何,相反,首先想的则是自己穿什么、戴什么和拿什么。当然,这穿、戴、拿也是由剧情规定的。但演员想扮相时不光要考虑剧情,还要考虑和类似人物扮相的联系和区别。演员特别要着意想的,则是怎么通过这样的穿、戴、拿,使得自己能够"耍"起来,并且通过这"耍"进入角色。然而嫦娥介乎人、神之间,以往京剧中的各种妇女,没一种现成的扮相适合嫦娥,因此他和梅兰芳第一次在这个戏里创制了古装。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创制的古装一旦确立,便成为后来旦行几种基本扮相当中颇有生命力的一种。
《嫦娥奔月》的上演,把另一边的《天香庆节》打了个"落花流水"。齐如山的这一成功,在京剧的表演艺术与京剧文学的相互"斗争"中,究竟有什么意义?第一,《嫦娥奔月》本身具有"足够"的文学内涵(不是指它外在的文字外壳),适合用京剧形式表现,尤其适合"中秋"应节戏的观赏口味;第二,齐如山帮梅设计的古装扮相和种种身段,本身也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所以我认为,《嫦娥奔月》一剧提高了京剧的文学品味,开创了京剧编剧、导演的新思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