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鞭催动马能行","快带爷的千里战"。"马能行"、"千里战",这是哪国语言、什么意思?简直不像话! 我酷爱京剧,对于它的服装、脸谱、音乐、唱念做打以及抑恶扬善的故事情节,无不激情欣赏,佩服得五体投地。只有一点我弄不明白,也想不通:为什么有些唱词那么粗陋,连文理都不通!

许多著名演员如梅兰芳、言菊朋、奚啸伯;剧作家齐如山、翁偶虹、范宏钧;大票友张伯驹、程君谋、红豆馆主等等,古典文学造诣颇深,戏剧艺术水平也高,对于京剧唱词的粗糙简陋、不通不顺,竟然熟视无睹,不加修改,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向几位朋友请教讨论,也都未能参透迷津。

前两天读了大学问家王元化的《<余叔岩研究>序》,茅塞顿开。他认为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含蓄,讲究会意,因此在京剧舞台上,任何写实的东西都变成实中有虚和以虚代实的写意性的东西。从京剧艺术的这一根本点切入,王先生说:"京剧中最引起争议的是它那俚俗的语句,有的唱词甚至文理不通。但必须注意,京剧唱词大都是老艺人根据表演经验的积累,以音调韵味为标的,去寻找适当的字眼来调整,只要是对运腔使调有用,词句是文是俚,通或不通,则在其次,因为京剧讲究的是"挂味儿"。可以说京剧虽在遣词用语上显得十分粗糙,但在音调韵味上却是极为精致的。京剧的唱词也应纳入写意型的表演体系之内。" 明白了,这话说到了点子上。把京剧唱词放在写意型表演体系来看,它的文理问题便迎刃而解。难怪京剧艺术家们没去改动它的不通,有时还难免顺着它走。也不难明白何以观众一边讨厌"千里战"、"万能行",一边又照听不误还鼓掌叫好! 当然,还是王先生说的道理对:"在京剧中,音调与词句俱佳,自然最好,倘不能至,我认为正如作文不能以词伤意,京剧也同样不能为了追求唱词的完美而任意伤害音调的韵味。"

妙哉!高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