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许多的“派”。政治上有不同的党派;学术上有不同的学派;宗教里有不同的教派;行业中有各种帮派,武林内有形形色色的门派;艺术中有五光十色的流派。中国的京剧一度繁荣,出现过许多流派,彼此竞争、互相促进,起过很好的作用。半个世纪以来,京剧界没有出现新的流派,而当今正值要重新振兴繁荣京剧之时,人们呼唤京剧新流派是很自然的事。当然也应该看到许多艺术门类,并无流派照样繁荣,例如电影电视和歌曲,明星璀璨,但没听说卓别林、赵丹、邓丽君等人形成什么卓派、赵派、邓派。就以传统戏曲来说,昆剧界就不像京剧有那么多流派,也繁荣了几百年。话说回来,在提倡重新繁荣京剧的今天,提出形成新流派的问题是个有价值有意义的好事,毕竟在京剧史上,以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为主的众多流派起过巨大的作用,并且这些流派的影响至今还能被感觉到。
流派的形成至少要有三个条件:一个是要有相当一批高水平的风格近似的好演员,二是要有相当数量的喜爱这种表演风的观众、戏迷和票友。“独木不成林”。只有几个演员和几个观众如何能形成流派?从宏观上看,目前的好演员不少,中国戏曲学院的“明星班”、“研究生班”里群英荟萃,梅花奖的获得者大有人在。一搞起票友大奖赛也挺热闹。好像上面所说的两个条件已经具备。其实,对于形成新流派来说,这些好演员、好票友还太少太散,没有凝聚到一起。为什么?因为缺少第三个条件,就是适合于新流派表演欣赏的戏。只有戏才能把演员和观众聚到一起。当年京剧各大流派都有适合于自己的戏。现在每到"京剧节"或其他活动,也有一些新剧上演,不过热闹一阵也就罢了。如此看来,上述三个条件都还没有充分的具备。形成新的京剧流派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个硬任务、硬指标,靠“强心针”或“兴奋剂”是无济于事的。几个优秀的青年演员和几出新戏只能起到点缀的作用,形不成京剧的新的春天。我国加入“世贸”(WT0)后,外来文化的冲击会更大,要繁荣京剧产生新流派会更困难。
讨论京剧新流派的形成,说到底是京剧究竟能不能和如何能重新真正地繁荣起来?这些问题已经讨论了不少,但结论都缺乏实证的根据。最近文坛上的"顽主与大侠的开打"给了我一些启示。“王顽童”大骂“金大侠”和“四大俗”之事在这里不必细表,主要是王朔的一段话值得注意。他在《我看金庸》一文中评论港台“四大俗”文化火爆大陆最后说:“……也许在中国旧的、天真的、自我神话的东西是比别的什么都有生命力。”他说的“中国旧的东西”可以理解为传统的文化艺术。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和改编成的电视剧应该说属于传统文化,成龙的武打影视也是如此。琼瑶的小说虽然由于大陆的众“小女人”多移情于张爱玲已经失宠,但她写的风靡大陆港台的古装电视剧《还珠格格》,仍然再次表明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王朔所谓的“天真的东西”可以理解为“尚未泯灭的人性”;而“自我神话的东西”是艺术的想象。正是这三样东西在中国比别的什么都有生命力!要想繁荣京剧,别忘了这三条。尽管王朔是以无可奈何的口气说的这番话,毕竟是名家的一针见血的真知灼见。
上面已经提到,形成京剧新流派必须要有合适的剧本。像《太真外传》、《霸王别姬》和《贵妃醉酒》这样的剧目(本),在梅派形成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如今在舞台上很少见到具有上述“王顽主”谈到的三条(生命力强的)的剧目。去年(1999年)我写了一篇文章《在中国戏曲学院授课十年》。回顾我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的开课,断断续续讲了十多年的心理学和艺术心理学,介绍了不少有关人性和想象力方面的心理学内容。想在这方面起点作用。我发现历届的学生中不乏有灵性的、悟性颇高、写作能力也不弱的能力,我寄希望也常鼓励他们多创作些传统的、富有人性和想象的作品。就我所知,他们每届毕业生都要各自创作一个大戏的剧本,并有专业的名师指导,可是我没有见到过其中任何一个作品实现于舞台或银屏之上。这是为什么?很值得研究。中国戏曲学院内曾有研究班,现在更有研究生班,建议研究研究你们身边的、本校内产生的许多剧作,为什么在繁荣京剧、形成新流派中不起作用。现在的“研究生班”局限于表演方面也不妥,首先要研究“剧本”——“一剧之本”方面的问题。
不久前我见到过一篇当时尚未发表的文章,题目叫《可怕的〈还珠格格〉》,认为这个琼瑶写的电视剧已经“俘虏”了中华大地上5岁以上的所有儿童。王朔却以轻视的口气说:“……谁读琼瑶、金庸,谁就叫没品位,一概看不起。琼瑶是牢牢钉在低幼的刻度上,她的拥戴者一直没超出中学年龄……。”这段“阿Q”式的“高论”也是“可怕的”。现在我们非常缺乏儿童文学作品,缺乏给孩子们看的京剧剧目。《还珠格格》里的人物穿古装,故事情节也是古代的,那里面也有“唱、念、做、打”,比起我们京剧的水平来差远了,但是这个剧能风靡大陆,不仅“俘虏”了儿童,也有许多成人看得津津有味,很值得我们京剧界想想。我在北京大学连续讲了十个学期的戏曲欣赏课,主要讲京剧和昆曲,我发现北大学生悟性也颇高,传统戏中那些富有人性的、想象丰富的剧目和表演,他们不仅能接受,而且还很有兴趣。要想形成京剧新繁荣的局面,形成京剧的新流派,必须着眼于下有一代。我们当然不须要去模仿琼瑶,但是琼瑶过去和现在在青少年中的巨大影响很值得我们深思,她的创作也很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摘自 《京剧流派艺术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