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和曲艺是最相近的表演艺术,京剧和相声又都是他们当中最受大众迎的门类。相声讲求“说、学、逗、唱”,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相声里的“唱”是以唱戏曲为主的。很多名段就是以“使柳活儿”为主的,比如《八大改行》等。更有一些相声段子干脆就叫《杂学唱》、《学评戏》为名或以戏曲剧目为名,例如《捉放曹》、《汾河湾》。
在相声演员里,能以学唱立住脚的并不多。相声大师侯宝林学唱戏曲被人称道,这得益于他幼年的科班经历,但更多的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他学周信芳能乱真,学马连良也被马本人赞赏,这是需要很大的功夫的。严格的说,相声的“唱”最早只是指唱太平歌词,是招揽生意的手段。而后来随着时代的要求,相声的“唱”多以“学”为主,是“学”的一部分。这就给相声演员提出一个高要求,要想唱出来讨好受欢迎,就必须“学”的像。但,“学”的本身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还是“逗”,是抖包袱。另一位相声大师马三立就深知此道,马很少用柳活儿,这不是他的长项,但在他相声作品中的“柳活儿”却如画龙点睛,令人忍俊。《黄鹤楼》的“钻锅”,《学李多奎》(又《改行》)里的『流水』,还有《卖挂票》里的那一嗓子“保镖路过马兰关”,都让人回味无穷,虽都学的不像,可全达到了“逗”的目的。
“文革”以后,新一代青年观众对于京戏或其他戏曲已不再熟识了,无论演员在台上学唱得多么像,也不能像从前那样讨下彩来。因此,也使新一代的相声艺人不再在学唱戏曲上下功夫了。但,“唱”作为四门功课之一,还是不能丢掉,于是唱戏不成改唱歌,几十年来,能歌善舞的相声演员不少,但立的住的作品却不多,大多给人印象不深,既便后来的演员搬来了吉他、电子乐。
其实,学唱歌不是后来的事,侯宝林早年就将唱歌植入相声,但他仍是在“学”,学的是二、三十年代的歌星,而且也是惟妙惟肖,很受欢迎。可惜大多后来的相声演员就再无此功力了,这里我举两位“文革”后的著名相声演员。先说姜昆,姜昆早期与李文华合作时,常常在相声里唱歌曲,当然“学”的成分很少,就是用本嗓唱,而且平心而论,姜昆的唱并不悦耳动听,可仍有像《诗歌与爱情》、《串调》等名作问世,除了历史背景外,和姜昆能把“逗”始终作为“唱”的目的有极大关系,这与前辈马三立对“柳活儿”的使用有一曲同攻之妙。另一位要提的是笑林,笑林爱唱也爱跳,他学过几位歌手,而更多的也是用本嗓唱,并在八十年代红极一时。可为什么九十年代以后,笑林的作品就不那么引人注意了呢?我觉得,还是与时代变迁有关,“文革”刚刚结束时,人们需要从单调乏味的艺术表演中解脱出来,“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等国家的新气象本身也令人欢心鼓舞,大家希望用歌声来传达这份心情,而当时歌手少,歌曲少,能听到歌曲的机会也少,相声演员在舞台上能一展歌喉,当然会有很好的效果。而如今,各种歌星数不胜数,好歌林立,普通观众的卡拉OK水平也不低,就没人会对相声演员的歌声太感冒了。
我很佩服像马志明、魏文亮这样的仍能学唱并唱好戏曲的演员,我觉得相声演员能学好几段戏曲是大有裨益的,它能使演员对语言节奏及动作表情的尺度把握得更好,同时增近演员对传统艺术的修养。
本贴由裘迷于2003年3月21日13:03:5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