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音配像正深深吸引着全国广大戏迷,其影响力也在青年观众中日益扩大。人们不仅可以从中领略京剧先辈大师不同流派行当的唱腔艺术;同时又能欣赏到当代著名演员继承发展各自流派行当的表演风格。京剧音配像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我觉得应当让京剧“音配像”的范围更宽一些。京剧已有200多年历史,人才辈出。目前音配像还只有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及与他们相关的同时代名家。这可能受社会技能和种种历史条件的制约,建议是否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向包括港澳台在内的海内外社团或个人征集这些京剧前辈的录音唱片等资料,或许因此而竟得偿所愿。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以她特有的演唱规范和程式,内容的博大和精深著称于世。在今天继承发展中,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篇章。但同时面临着一些精华的失传,例如旦角的跷功。旦角(尤其武旦)踩跷,是京剧传统的一大特色。当年程砚秋、尚小云、毛世来、宋德珠等京剧大师都有深厚的跷功根基。记得上世纪40年代,其时我尚年幼,业余会拉京胡的先父有次带我到杭州“大世界”游乐场专演京剧的戏场(即今东坡剧场)后台,与刀马旦张美娟(解放后为上海京剧团演员,当时有中国第一女武旦之誉)攀谈几句。因是上午,张美娟不曾化妆,而她脚下却紧紧扎着硬跷,神态自若,行动自如。说明张美娟虽不演戏,平时也不忘扎跷练功。先父由此告诉我两个道理:一是学戏的艰苦和不易;二是功到自然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要求今天的演员平时也要扎跷练功,也非要求今天的旦角演员也来踩跷配像演出,但至少不应让这一传统跷功绝技失传。因为前辈艺人根据所演古代妇女的形象,千辛万苦创造出来的跷功(有硬跷、软跷之分)一旦失传,岂不可惜。从这里我体会到,今天我们齐心协力,音配像工作一定能做好;这项工作做好了,后人就可以多多受益,传统艺术的精华就可以代代流传,我们就可以减少很多遗憾。

(摘自《人民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