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大幕拉开,观众熟悉的阿庆嫂登上舞台。新编多媒体京剧《沙家浜》日前亮相上海人民大舞台,“军民鱼水情”“智斗”“十八棵青松”等经典京剧选段中穿插抗战歌曲《新四军军歌》《游击队之歌》,配以电影《沙家浜》的演出片段,令人耳目一新。
用“画外音”实现转场
多媒体版《沙家浜》开场是电影片段,《南征北战》《地道战》等老电影画面将观众拉回抗战年代。《沙家浜》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以春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与敌人周旋,巧妙掩护伤员。
演出由徐汇燕萍京剧团与上海拂晓剧团合排而成。“这是京剧与抗战歌曲的跨界演出。”燕萍京剧团团长周燕萍说,她在剧中饰演“阿庆嫂”。编排上,整场演出以《沙家浜》故事为线索,其间穿插抗战歌曲,让合唱与京剧互相呼应。在她看来,与传统京剧的韵白不同,现代京剧用现代语言讲述情节,故事性强,适应新媒体的改编方式。“京剧加上老歌、电影片段后,能拓宽观众面,对歌曲感兴趣的观众也会被吸引过来,有利于普及京剧艺术。”去年9月18日,新编多媒体版《沙家浜》在梅陇社区第一次演出,观众中有不少大学生。
“唱到‘什么也难不倒我们’,掐光!马上放画外音,大家就撤道具,演员上。”演出前的下午,饰演“胡传魁”的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达发忙着指挥彩排,“这台演出,歌曲、京剧都是现成的,如何衔接成了最大问题。”剧团找到的办法是“画外音”,利用电影片段与旁白介绍故事背景与情节,实现京剧与歌曲之间的转场。“借助多媒体美化舞台,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过,张达发也坦言,需考虑剧种、剧目的特性,谨慎使用多媒体。“现代创作可以依靠多媒体,而传统京剧则应有所限制,比如用多媒体呈现《玉堂春》,那就不伦不类了。”
唱起先辈留下的歌
刚刚过去的2018年,正逢新四军成立“江抗”支队东进抗日80周年,今年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颇有渊源的是,在台上进行合唱演出的上海拂晓剧团,团员均为红军、新四军、八路军、上海地下党的后代。
“我们希望走父辈走过的路,唱先辈留下的歌。”团长彭华介绍,剧团成立于2011年,现有30多位团员,平均年龄66岁,大家一边走一边唱,追寻父辈的足迹。彭华的父亲彭修强、母亲黄辉都是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的战士,伯父彭雪枫是第四师师长。1938年10月,作为《拂晓报》的“孪生姊妹”,彭雪枫精心培育了拂晓剧团,它以舞台为战场,战斗在豫皖苏边区,成为活跃在华中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奇葩。现在的上海拂晓剧团便是当年的延续。(记者 张熠)
(摘自 《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