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先生(1919-1975)离开我们已二十七个年头了,每当想起这位卓越艺术家的成就和划时代的突出贡献,无不令人万分崇敬;每当想起万恶的"四人帮"把这位蜚声海内外的杰出艺术家迫害致死,无不令人扼腕悲痛!现在,党和国家为少春先生建立纪念堂,昭示后人永远缅怀这位京剧艺术家,启迪我们学习他高尚人品、精湛的技艺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很有必要的,意义也很重大。笔者拜读了李少春纪念堂中的碑文后,深受教育和启发,但我觉得有的地方,在语言方面,是否还值得斟酌改进?由于对少春先生敬之深、爱之切,故不揣冒昧,斗胆特提出两处质疑,以便就教于方家和广大读者,还望给予多多批评指正!
⑴1937年李少春在天津演出,声誉大起,一跃成为头排演员。他并不自满,又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入室弟子,使李少春的表演艺术得到飞跃发展。(见《李少春纪念堂》碑文)
⑵1958年起,李少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现代戏创作的工作之中,他积极参加演出和编创工作,塑造了《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等艺术角色,成功运用传统京剧表演技巧,塑造现代英雄人物的优秀之作。(见《李少春纪念堂》碑文)
在例⑴中,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不应承前省略,仍然用"他"(指李少春)充当,否则这个兼语式的句子讲不通,即"(他)使李少春的表演艺术得到很大的提高。"有毛病,主语不明确。那么"(谁)使李少春的表演艺术得到很大提高"呢?答案应是前面三个分句的行为所使然,因此我们可在最后一个分句的"使"前用"这"做主语,使这个分句成为按断句,那么全句就通顺了。或者改为"……因此,李少春的表演艺术得到飞跃发展"与"……李少春的表演艺术从而得到飞跃发展"也都可以。此外,这个引例中的分句关系和个别词语再调整一下,表达效果就更好了。
在例⑵中,"塑造现代英雄人物的优秀之作"不成句,只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是不明主语,不明句式造成的毛病。例如我们把最后那个偏正词组改为"(他)使这些艺术作品成为了塑造现代英雄人物的优秀之作",或者"(他)使这些塑造现代英雄人物的优秀之作发出了耀眼的光辉"都可行可通。此外,这个引例中尚有词语不够精炼和用得不够准确的地方也应作修改。例如第二个分句中已有"创编"一词,那么前一分句中的"创作"一词便可删去不用;句中的"艺术角色"不如用"艺术形象"准确、贴切。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是否可把这两处地方作如下修改:
⑴1937年,李少春在天津演出,声誉大起,一跃而成为头排演员,但他并不自满,又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入室弟子,这使李少春的表演艺术得到飞跃发展。
⑵1958年起,李少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现代戏的工作之中,他积极参加演出和编创工作,塑造了不少现代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如《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等等,成功地运用传统京剧的表演技巧,使这些艺术作品成为了塑造现代英雄人物的优秀之作和光辉典范。
当然,这道碑文的其它地方也还值得再加工、润色。
附:李少春纪念堂碑文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1919-1975),河北霸县人,出身梨园世家。父李桂春(艺名小达子),多才多艺,善于创新,是著名的南派演员。李少春自幼在家中受到艺术熏陶与严格的庭训,逐渐养成良好的艺术气质。七岁从师沈延臣练功,十一岁又请名师丁永利、陈秀华到家中指导正式练功学戏。少春十分刻苦,无论寒暑,每天学、练十三四个小时,他虽然不曾进过科班,但由于家中督责严苛,倍长辛苦,终于练出深厚功底,练就一身功夫。
1931年,他从上海赴天津,1932年正式登台演出,后返回上海。1934年仅十五岁,在上海与梅兰芳同台合演《四郎探母》,得到梅的称许和观众欢迎。
1937年李少春在天津演出,声誉大起,一跃成为头排演员。他并不自满,又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入室弟子,使李少春的表演艺术得到飞跃发展。此时,杨小楼已经去世,余叔岩也已不再登台,李少春驰骋于京、津、沪的舞台上,宛如一颗新生的明星。然而,他确实是一位文武全才,不可多得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把杨派和余派的真髓掌握的深入、透彻、娴熟、传神。在此基础上,他又创作演出了新剧目《文天祥》,唱、念、做、打更是得心应手,舞台形象激昂慷慨,气势夺人。李少春的扮相清秀,嗓音宽厚,唱腔清纯,身段优美。他的表演感情饱满,武功出众,拥有大批的追随爱好者。京剧《野猪林》是他在继承了杨小楼的剧本基础上,自己创新编排的一出新戏,成为他的传世之作。从立意、框架、场景设置、情节的贯穿,人物的刻划,角色的唱、做、念都是李少春亲自构思、设计,费尽了心血,可以说这是他全身心投入的一部经典剧作。但是,他尊重传统,尊重老师,注意吸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剧本最后请翁偶虹填写和润色)。在编演过程中,他还得到袁世海很好的合作,而且毕恭毕敬的征求了郝寿臣先生的指点,得到了赞同和支持。正是李少春的虚心、热情、宽容和诚恳,众星捧月,使这个新剧目在剧坛上大放异彩。1949年在上海,连演七十多天,上座始终不衰。
新中国成立后,李少春加入了新中国实验京剧团,任团长。1955年,加入中国京剧院,任一团团长,并于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他的艺术创作热情达到了高峰,他与袁世海、翁偶虹结成艺术集体,连续编演新剧,主要有《云罗山》、《将相和》、《虎符救赵》、《大闹天宫》、《响马传》、《满江红》、《战渭南》等。《将相和》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一等奖。此时,《野猪林》也进入了演出盛期,得到更多观众热爱。1962年此剧被搬上银幕,成为长期流传下去的艺术珍品。1958年起,李少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现代戏创作的工作之中,他积极参加演出和编创工作,塑造了《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等艺术角色,成功运用传统京剧表演技巧,塑造现代英雄人物的优秀之作。就是这样一位京剧功臣,却在十年浩劫中惨遭迫害,于1975年逝世,年仅五十六岁。
李少春为我国京剧艺术的发展、传承和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京剧艺术史上,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艺术创作和表演风格虽然没有以"李派"标榜,但是他所留下的宝贵的艺术经典之作和舞台创作风格,表演技巧是广大观众所公认的。他的艺术流派至今大有传人,其中佼佼者有俞大陆、李光、李宝春、李浩天等。
李少春京剧音配像录音主要剧目有:《打金砖》、《响马传》、《穆桂英挂帅》、《断臂说书》、《打侄上坟》、《四郎探母》、《赤壁之战》、《上天台》、《将相和》等。(稿件来源:光明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