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少春编演的《野猪林》被搬上银幕与广大观众见面,迄今已四十余年。四十年来《野猪林》的影响越来越大,李少春的表演艺术也愈来愈深入人心,为大家所看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野猪林》的演出不绝于舞台,先是内蒙古京剧团演出该剧,由京剧名家李万春之子李小春饰演林冲,由于受到舅父李少春的亲授,故其表演可谓不凡。之后,中国京剧院也多次演出该剧,李光、李岩、于魁智等名家分别任主演。此外,一些著名的京剧团还演出了《野猪林》的折子戏,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阵《野猪林》演出的热潮。
《野猪林》是李少春后期的代表作。在这出戏中,他集编剧、表演于一身,极富创造性。李少春的表演文宗余、武宗杨,他一生演出的剧目很多,但他的代表作中不能没有《上天台》(此乃李家本门戏)、《响马传》、《野猪林》等剧目,尤其不能没有《野猪林》。这是因为,《野猪林》集中展示了李少春这位文武老生全面精湛的艺术才华,充分表现出这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独特的艺术风采。所以,《野猪林》的编演问世,不仅为京剧艺苑又增添了一枝风姿瑰美的艺术奇葩,而且也更坚实地奠定了李少春在现代京剧史上的地位,成为继马、谭、杨、奚四大须生后又一位光彩夺目的人物。
据有关书籍记载,《野猪林》这出戏始由早期京剧名家杨小楼演出。杨小楼先生1937年已去世。由于时代久远,杨先生的《野猪林》我们未得一睹。但根据有关资料的介绍,我们大体可知杨先生的《野猪林》可能是一出较纯粹的武生戏。李少春的表演武宗杨小楼,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编演《野猪林》算是对杨派艺术的一个继承。但问题并非这样简单,李少春的《野猪林》表现出许多新的创造,有不少超越杨先生的地方。仅以唱腔而言,李少春根据自身文武兼擅的特点,在《野猪林》中设计了不少新的唱腔,如:“山神庙”中[大雪飘]的唱段,“发配”中的[高拨子]唱段,“长亭别妻”中大段的夫妻对唱等等。一句话,经过李少春的加工创造,今日的《野猪林》已成为一出融“唱、念、做、打”于一炉的经典剧目,并带有很浓重的文武老生戏的特点。其中[大雪飘]、[高拨子·一路上]等唱腔,已成为李少春先生的代表唱段,并为广大观众所喜爱。
李少春是余叔岩的关门弟子。李之前,余还收有杨宝忠、王少楼、谭富英、陈少霖等弟子。余也是文武老生,但余先生在世时,他最欣赏的不是谭富英,也不是李少春,而是女弟子孟小冬。但今天看来,在老生行中建立新谭派的却是谭富英,在文武两方面都卓有成就、并有所开拓发展的则是李少春。李少春是一位时代的艺术家,观其艺术生涯,其艺术表演的本质乃在于他的创新性,在于他的不断进取,努力开拓。解放以来,李少春除演出大量传统剧目外,他还演出了不少现代京剧,如《白毛女》、《红灯记》,还有《红色娘子军》和《林海雪原》等。当然,代表着他最高艺术表演水平的还是《野猪林》。
京剧的前进与发展离不开创新。从理论上讲,任何艺术若缺乏创造与创新性,就有可能成为僵化的陈旧的艺术,而没有前途。在京剧发展史上,我们看到,每一位卓越的京剧演员既是艺术表演的天才,同时也是努力开拓、不断创新的人物。如谭鑫培先生即如是。谭老先生一生对京剧的发展与贡献可谓大矣。他不仅改编加工了许多京剧传统戏,而且于老生唱腔的革新改造更是人所共知。而京剧老生行中“谭派”的创立,可以说凝结着谭老先生毕生的心血。谭之后,余叔岩宗谭而创“余派”。言、高、马诸人也由学谭、宗谭始,而终各成一派。在旦行中,以梅、程、荀、尚为代表的各个流派,不仅表现为对前辈艺术家表演艺术的继承,更在继承中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霸王别姬》曾是杨小楼经常上演的剧目,剧中以霸王的表演为主。但有一次杨小楼与梅兰芳合作演出这出戏,演罢,杨小楼曾开玩笑地对梅兰芳说:“兰芳,这出戏原来是‘霸王别姬",经你这么一演就成了‘姬别霸王"了”。杨小楼的这段话虽似玩笑,却也说明了梅兰芳先生对待传统剧目的态度,及他的不断创新开拓精神。四大名旦中,程砚秋在这方面颇具有代表性。如程先生于新剧目的编演,在三十年代上海《戏剧报》的调查中,名列四大名旦之首。而程先生创立的程派唱腔幽咽婉转,如泣如诉,也与众不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们可以说,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的京剧真正呈现出一种百花争艳,百舸争流的情势,从而也铸造出京剧历史上这段最辉煌的岁月。而京剧这棵蕴含着民族之魂的大树,也正是在众多艺术家的精心浇灌滋育下,才得以参天而立,并荫蔽海外。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江上行先生写有一篇短文《从李小春想到李少春》,文中说:“最近在上海劳动剧场,我看了内蒙古京剧团李小春演的,又一出由李少春亲授的戏《打金砖》。……李小春允文允武,演来精彩纷呈……但要达到李少春的水平,仍须再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的京剧界尚有不少有才华的中青年演员,我只是觉得,学习李少春或其他前辈艺术家,不应仅仅停留在模拟继承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应学习李少春或其他前辈艺术家不断进取、勇于开拓、努力创新的精神,做一个“与时俱进”的艺术家,为广大观众编演出更多、更好的新作品,这样,我们的京剧才会有美好灿烂的前程。

(摘自 《中国京剧》杂志 2004.12)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