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专家要写文章称京剧名家尚长荣的表演艺术为“尚派”,尚长荣谦逊地说,我还不能自称一派。专家间:那你是属于那一派?尚长荣笑着说:“我属于父亲那一派。”然而,大家都知道尚长荣的父亲尚小云,乃是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同时代的四大名旦之一,独创了“尚派”旦行艺术,而尚长荣则工花脸,“架于、铜锤两门抱”,父子两代,行当不同,尚长荣怎么能称自己是“父亲那一派”呢?最近,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京剧大师尚小云》一书,给我们解开了这个谜。
尚小云,原名德泉,字结霞,号平南裔于(即清初平南王尚可喜后代之意)。他生于1900年元月,小时因家贫被迫辍学,遂开始了长达60年的从艺生涯。 尚小云于1907年跨进京剧艺术大门,起初向名艺人李春福学老生行当。1909年三乐科班创办,尚小云正式入科,取艺名为三锡。人科后,尚小云没有继续学老生,而是随赵春瑞学武生,因其练功时非常刻苦,基本功颇为扎实,不久即能登台饰演黄天霸。但时间不长,三乐科班的班主李际良又让尚小云改学花脸,在(空城计)中扮演司马师等角色。1910年,科班老师陈四见尚小云面貌俊秀,嗓音甜亮,更适合学旦角,尚小云遂又改行,拜唐竹亭为开蒙老师,学旦行。三乐班又为其特聘名旦孙怡云教授正工青衣戏,因而有了“小云”的艺名。
尚小云出道前不断地变换行当,一方面,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为了找到自己最佳的艺术定位,以便把自己身上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方面,由于他有不同行当的学艺经历,这就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对老生、武生、净行的表演有自己的体会,既为他日后与许多武生、净行、老生名家同台献艺时能做到在台上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打下了基础,也丰富了自己旦角行当的表演天地。如他后来演出的《昭君出塞》,其表现昭君在北上途中的马上功夫,若非有武功作基础,一般的纯青衣艺人是达不到如此境界的。他在《御碑亭》中表现孟月华雨中回家途中的“尚氏滑步”,也凸显着武生的灵巧。 即使是扎根于旦角行当后,尚小云也不拘泥于某一流派,或刻意过早地形成并固守自己的表演模式,而是不断探索自己的表演路子,在唱、念、做、打各个方面显示出与别人不同,与自己的过去不同。如他演《四郎探母》,不论是公主,还是太后,唱起来与梅兰芳、程砚秋等均不相同,即使演太后,他的唱法也不同于自己的老师孙怡云和陈德霖。他改编创演的《雷峰塔》,坚持一个人演到底,根据剧情需要,分别以闺门旦、刀马旦、青衣三种行当应工,这三种行当一气呵成,表现出他那善于吸收各种流派之长的深厚艺术底蕴。但同时,尚小云并不满足于吸收同时代大师的艺术营养,在更多的时候,他更注重的是与他们进行竞争,在恪守艺德的前提下,以竞争来促进彼此艺术上的消长。这方面.《艺术大师尚小云》一书透露出了不少信息。如30年代,梅、尚、程、荀四位大师便分别排演了《红线盗盒》、《红绡》、《红拂传》、《红娘》,四大名旦分别饰演红线、红绡、红拂、红娘四位古代奇侠女子,三武一文,各显风采,不仅在舞台上引起轰动,而且促进了旦行艺术的发展。
据初步统计:尚小云一生演过数百出剧目,就本书能收集到的剧照,就涉及七十出戏之多,而书中提到他演过的大小戏目则近二百出,这当然还很不全面,这样看来,他至少塑造了几百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是当代绝大多数中青年演员所无法相比的:作为大师,他始终勇气非凡.坚持站在艺术创新的最前沿,不断地探索艺术的未知领域。如1927年元月,尚小云在北京新明戏院曾演出了一出新戏《摩登伽女》,此剧取之干古印度的一个佛教传说,他在戏中不仅第一次尝试演绎一个外国故事,而且还在音乐上采用小提琴、钢琴伴奏,最后一场女主角钵吉蒂不穿传统京剧的衣裙,而是素纨长裙,如文明戏一般,舞蹈也颇有一点“现代派·的风格。 尚小云永不停滞在自己的流派成就中,不拘派,即成派。他所独创的流派,永远在向前发展着,永远处于新的艺术起跑线上。尚长荣先生称自己“属于父亲那一派”的话,看来确是意味深长的。

(摘自 《新民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