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滚滚,烽火不息,在那“大刀向鬼子砍去”的胶东抗日战场上,山东八路军第五支队的国防剧团,于1938年11月在掖县城成立。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斗洗礼,于1951年底撤销。国防剧团在枪林弹雨中随军十多年,在胶东地区影响广泛,“在广大军民当中,到处受到狂热地欢迎”。在每次打仗前首长作战斗动员时总要加上一句:“打了胜仗回来请国防剧团来给我们演戏庆功”。看戏成了鼓舞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巨大精神动力,他们把戏送到火线上,演到敌人炮楼下,唱到敌后农村去,竟使敌人闻风丧胆。
胶东地区的广大城镇和乡村,历来盛行京剧,普遍喜爱京剧的历史悠久,“草台班”、“子弟班”班社林立:“固定台”、“临时台”戏台遍布。因此,国防剧团的领导,看准了利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京剧这种艺术形式来团结人民打击敌人,必是最有力的武器。但考虑到“旧的京剧唱段不能起到宣传抗日的作用”,同时演传统戏用的服装道具因装箱太多不便行军,不适合当时的战争环境,他们便模着石头过河,试着用京腔京调唱新词,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国防剧团的同志们,“便以革命者的胆识,提出了‘改造京剧"的口号,并积极付诸于实践”。第一次试验是在1939年春天,用虞棘和左平同志改编的《小放牛》来宣传携手参军打鬼子,“观众看了热烈欢迎,掌声经久不息。”从群众对“旧瓶装新酒”的热烈情绪中,国防剧团看到了改造京剧的可能性。有一出京剧独角戏叫《花子拾金》,其主题本来是讽刺挖苦叫花子,改成叫花子拾金后,想起了日本鬼子杀母奸妻之深仇大恨,将拾金捐献八路军买枪购炮打鬼子的新内容,演出后大受军民欢迎,坚定了国防剧团进行京剧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在此基础上乘胜前进,以顽固投降派大汉奸赵保原部的一个据点为背景,集体创作出《战发城》一剧。在剧中唱、念、做、打仍是传统京剧套路,但服饰和真枪真刀是现实生活的真实,观看以后,大家感到有些别扭且滑稽,“有时演员在台上也憋不住转身捂嘴笑起来”。经这次实践总结认为:一成不变的完全用传统京剧程式“是不能表现新内容的”。京剧要演现代故事,就必须要创新,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行。
1940年春,虞棘同志创作出《骂汪反顽》一剧,并由他自己主演,“在这个戏里,京剧旧程式不多了”,已经初步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协调,演出后,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热情支持,再不感到“别扭和滑稽”。为了与传统京剧相区别,当时起名叫“大众戏”,也有的叫“锣鼓戏”,这就是京剧表演现实生活的第一出革命现代戏。虞棘同志在成功的喜悦中,一鼓作气又创作了《刘福金从军记》、《王家庄起义》、《公审赵保原》三个革命现代戏,左平同志也写出了《半升米》一剧。到了1942年虞棘同志又创作了《了缘和尚》,此剧已达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和谐、统一,演出时,声情并茂,十分感人,长人民志气,灭敌人威风,非常成功。
为革命战争服务的第一批六出革命现代戏,“经过三年的细心研究艰苦创造,反复实践,逐步提高,终于达到比较满意的水平”。现在人们一提起京剧改革,往往先想到1942年10月10日才成立的“延安平剧研究院”和该院1944年元月才上演的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而这时,国防剧团的六出革命现代戏,早已演遍胶东抗日大地,因此说,最早对京剧进行改革的是由国防剧团首创,最早的革命现代戏是诞生在抗日烽火熊熊的胶东战场上。国防剧团根据“一切为了抗日救国”总目标的斗争需要,从实际出发,对传统京剧进行改革的革命实践活动,是可责的正确切实的革新精神,是京剧发展史上的光辉的一页,尤其原总政文化部副部长虞棘同志,他是国防剧团的第四任团长,他集团长、编导、演员于一身,在国防剧团的京剧改革中,积极倡导,反复探索,不断继承,大胆革新,与时俱进,“这一成就是难能可贵的”,应该记在中国京剧改革史上,让后人永远记住这段历史。

(摘自 《中国京剧》杂志 2003.10)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