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文京剧社,这家在嘉定区安亭镇成立仅1年多、全由业余爱好者组成的“戏班子”,如今在当地的名气越来越响,甚至还名扬镇外。每周六,队员们都会雷打不动地准时来到镇文体中心排练房“唱、念、做、打”,委婉的琴声、动听的唱腔此起彼伏。

安文京剧社的“当家人”程光耀,属于“门里出身”的科班生。他先后在上海戏曲学校和上海京剧院从事演员和教学工作。1980年,《白蛇传》被搬上电影银幕,著名京剧演员李炳淑在戏中扮演白娘子,程光耀则扮演风神一角。退休后,程光耀始终放不下他追求和钟爱的京剧事业,除了经常参加各种京剧票友联谊活动,还到社区为居民指导、上课,传承中国京剧艺术。不久,程光耀经人引荐来到安亭镇文体中心,成立了由他领衔的安文京剧社。“我出生在安亭,理应为家乡尽心出力。”京剧社刚成立时,几乎什么都没有,特别缺少琴师和演员。程光耀心里急得直犯嘀咕:要想办成一个像模像样的京剧社,看来弄不出啥花头了。就在程光耀担心京剧社能不能办下去的当口,一次偶然机会让他看到了希望。一天,有人告诉程光耀,说在镇里举办的达人秀上有人拉得一手好京胡。程光耀喜出望外,当即找了过去。对方名叫王道明,2008年由于儿子来到安亭工作,他与老伴便也来此安享晚年。交谈中得知,王道明从小喜欢京剧,1987年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山东京剧院著名京胡演奏家王信武先生,并向他求师拜艺,京胡演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当程光耀问对方是否愿意参加安文京剧社并担任琴师一角时,王道明爽快答应了。不久,剧社又“觅”到了不仅京胡拉得好,唱功也很了得的张懋。老张是地地道道的安亭人,之前在一家企业当会计,也是个京剧迷。作为一名专业的京剧演员和老师,程光耀认为京剧艺术讲究的是气沉丹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和抑扬顿挫。演员必须按专业程序从说腔、座唱、对戏、连排、统排、响排、彩排做起,最后才是演出,只有这样京剧艺术的魅力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因此,程光耀对每名队员都按规定动作,一招一式认真加以指导排练。程光耀说:“我们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相聚一起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通过学戏、唱戏,更充实了我们的晚年生活。”

在程光耀的悉心指导下,安文京剧社的知名度逐渐提高,队伍也不断扩大,甚至邻镇和市区的京剧迷也前来加入队伍或参加活动。家住娄塘的姜老伯,今年80多岁了,每逢京剧社有活动,他必会到场,已成了一名“铁杆”粉丝。今年56岁的李新忠,2004年从河南老家来到安亭办企业,尽管生意场上忙忙碌碌,但只要一有空,他就到小区参加各种戏曲活动。去年,他报名参加镇里举办的达人秀,在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演唱了一段李勇奇的《早也盼晚也盼》令人难忘,荣登探花宝座。程光耀对李新忠的评价不低:“拿得起,放得下,演啥像啥,是个人才。”队员孙茂兰,江苏东台人,受父亲影响从小喜欢京剧。当年在乡下农作时,她把收音机放在田间边干活边跟唱,休息时还常常与哥哥现场为乡亲们献上一曲。哥哥演《红灯记》里的李玉和,她演李铁梅,精彩的演唱常使乡亲们热烈鼓掌把手都拍疼了。今年4月,孙茂兰到安亭来看望女儿,听说镇里有个京剧社,当即回家把老房子卖了,决定与丈夫长住安亭并参加安文京剧社。孙茂兰学习的劲头可足了,不仅学梅派,还学张派、荀派,主要攻青衣、花旦,短短几个月已成了京剧社里的“名角”。

京剧社的名声甚至还传到了国外。在澳大利亚生活的老华侨谭女士,一直喜爱京剧。2013年春节过后,她从国内朋友处得知安亭有个安文京剧社,便回国亲身感受了一番,与大家一起登台表演。这次回国经历,给谭女士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去后,她一直保持着与京剧社的紧密联系,还说今后要多回来与大家切磋京剧表演。如今,京剧社不仅走村串巷为乡亲们演唱,还不时走出镇外举办各种京剧票友联谊活动。“能有这么多普通老百姓喜欢,相信京剧社一定会越来越热闹。”程光耀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