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孙盛辅1939初来成都

抗日战争期间,成都来了几位较有名的京剧老生演员,先后登台的有刘奎童、刘荣升、马最良、孙盛辅、汤志朋等。若以戏院宣传或者标榜属于某流派者来看,马连良之堂弟马最良自然是马派,在成都演出了马连良常演的几乎所有剧目,刘奎童是麒派,有文章说是周信芳的内弟并曾协助他创造麒(麟童)派,在成都也演出过不少麒派戏,较晚来到成都的汤志朋是言派,他与言菊朋流派的渊源则不够清楚。但是在成都当时最受欢迎的老生刘荣升和孙盛辅,却没有很肯定属于某流派的宣传,他们在成都演出的时间都长。刘荣升于1938年12月在春熙大舞台登台,在成都演出二十年左右,1958年才去到贵州遵义;孙盛辅于1939年4月在华瀛大舞台首次登台,1946年再度在成都演出,前后约5年,50年代后还曾率领雅安市京剧团来成都短期演出过。他们两位给成都的京剧观众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欣赏他们演出的成都京剧观众大多数并无偏爱,但也有少数的观众特别喜欢刘荣升,或者特别喜欢孙盛辅,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如果以“京派”和“海派”划分,则一般评论认为刘荣升夹杂“海派”的东西多一些,而孙盛辅则基本上属正统“京派”。不过他们都与北京的“富连成”有关系,刘荣升曾在“富连成”搭班习艺,时间较早一些,可能在1914年左右(杜广沛先生收藏的一张“富连成”1914年4月19日在北京“广德楼”演出的老戏单上有刘荣升演出《辕门斩子》的剧目),而孙盛辅则出身于“富连成”科班,推算其坐科时间当为1917~1925年,故孙盛辅由此尊称刘荣升为师哥。他们两位初到成都时都正值盛年,底气足,嗓音又都极佳,刘荣升的嗓音似乎更略胜一筹,而孙盛辅的技艺更全面,故他们两人都深受成都京剧观众欢迎,绝非偶然。然而由于当时他们都受不良嗜好的鸦片毒害影响,有时演出精神欠振作、效果欠佳而为观众诟病。近年来陆续有一些关于孙盛辅的资料介绍,而关于介绍刘荣升的资料则尚未发现,现将有关孙盛辅的资料选录并适当编写后介绍出来。

二 孙盛辅的简历(根据《中国京剧史》下卷第二分册955页删节和补充):

孙盛辅(1909~1983) 北京清河人,8岁入富连成社科班,由于与习武生的赵盛璧成绩突出,曾共享“左辅右璧”的美称。初学老旦,兼习老生。曾因顶替谭富英主演《定军山》而一鸣惊人,遂改工文武老生,七年满师时会演大小戏70多出。曾随老师巡回演出于天津、青岛。张家口等地。曾到前线慰劳抗日战争将士,后转至西安演出偶兼教学,1939~1941和1946~1947年两度在成都演出跨5年,与刘奎官、刘荣升、醉丽君、杨玉华、关丽卿和赵荣琛等合作,誉满蓉城。曾参加“康春京剧团”与小神童、茹秀成等合作,在成都附近的县巡回演出。1949年后期(据说当时在德阳县演出)整个戏班集体加入解放军部队文工团(队),随部队旋去西康省雅安市。1952年孙所在文工队转业地方并组建成雅安市京剧团,孙盛辅任副团长。后来西康与四川合省,雅安不再是省会而只是专区(地区)的市,剧团则于1980年合并入渡口市京剧团,孙盛辅改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和艺术顾问。50年代以后,曾不止一次再度回成都短期演出。他的大半生有四十四年(1939-1983)都在四川度过,终年74岁。(根据下面第四部份“摘录”,叶龙章先生在北京最后见到孙盛辅的时间是1983年春天,如果叶先生所说的时间无误,则孙盛辅去世时间至少应在1983年而不是1982年,那么“简历”的生卒年份也应作相应改变。此外,据说孙盛辅患重病后因来成都医治而在成都病逝。)

三 孙盛辅在成都演出的部分剧目

孙盛辅于1939年4月22日首次在成都华瀛大舞台登台演出,三天打泡戏的剧目为《借东风》、《空城记》、《战猇亭/连营寨》,功底十分深厚,唱富韵味,一下就吸引了大批成都爱好京剧的观众成为他的座上客。接着又演出了三晚,剧目是《定军山》、《一捧雪》和《四进士》。由于成都受到日机频繁空袭,孙盛辅的生活和演出也受到严重影响。但是即使在此不良的环境中,孙盛辅演出了众多京剧剧目。当时与孙盛辅合作的“华瀛”主要演员有刘奎官、醉丽君、关丽卿、蒋宝印、翠云霞、白玉蟾、万里云和短期在成都演出的赵荣琛等。参考当时报纸广告,现将孙盛辅在成都演出的剧目列举如后。

(1939年)

1939年(4月22日在“华瀛大舞台”登台) 《借东风》,《空城计》,《战猇亭》,《定军山》、《一捧雪》、《四进士》、《四郎探母》、《八大锤》、《武家坡·大登殿》、《许田射鹿》、《火烧宗卷》、《盗魂铃》、《九更天》、《甘露寺》、《御碑亭》、《打渔杀家》、《珠帘寨》,《捉放曹》、《武家坡》、《割发代首》(与刘奎官、蒋宝印)、《珠帘寨》、《逍遥津》,《连营寨》,《打金砖》,《黄飞虎反五关》(前比干、后黄滚)…(半年多时间中演出二次的剧目仅有《四进士》、《连营寨》和《九更天》)
(由张宝彝先生署名的文章《三出打炮戏唱红了孙盛辅》(载“戏剧报”1985年3期64页)有一段写到孙盛辅刚到成都时的情况:“1939年暮春三月,笔者在蓉城见到了孙盛辅…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烧夷弹把他的全部家当烧光。‘现在我连吃饭的家伙都没有了’他痛心地对我说。…当时,主持华瀛大舞台的刘奎官老先生接待了他,不仅安排他夫妻的吃住,又给他置办了一些箱底用具。他应华瀛大舞台之聘搭了班。他的三天打炮戏是:头天《定军山》,第二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第三天《琼林宴》…。” 文章作者可能是记忆有误,根据核查当时成都报纸的广告,三天打炮戏的剧目依次是:4月22日《借东风》、4月23日《空城记》、4月24日《战猇亭/连营寨》。…。)

(1940年)

《南天门》(与醉丽君),《四郎探母》(后四郎,与醉丽君等),《甘露寺》,《双姣缘》,《捉放曹》(与蒋宝印),《战长沙》(与刘奎官等),《汾河湾》(与醉丽君),《徐杨进宫》(与蒋宝印),《陈琳拷寇》,《梅龙镇》(与万里云),《失、空、斩》,《珠帘寨》,《问樵闹府》,《定军山》,《逍遥津》,《黄鹤楼》(与蒋宝印等),《群英会、借东风》,《岳飞》(与刘奎官等),《大登殿》(与万里云等),《三娘教子》(与醉丽君),《红鬃烈马》(与醉丽君等),《阎惜姣》(与醉丽君、翠云霞),《二进宫》(与蒋宝印、丽淑君),《三国志》(与醉丽君、蒋宝印等),《汾河湾》(与翠云霞),《审头刺汤》(与翠云霞),《龙凤呈祥》(与赵荣琛),《红鬃烈马》(与赵荣琛),《朱痕记》(与赵荣琛),《御碑亭》(与赵荣琛)、《四郎探母》(与赵荣琛)…

(1941年)

《红鬃烈马》(与关丽卿),《宝莲灯》(与关丽卿),《审头刺汤》(与关丽卿)…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原来的“春熙”和“华瀛”两家戏班合并的“友联京剧社”在华瀛大戏院演出。1946年7月4日孙盛辅再度在成都登台,与刘奎官、刘荣升、杨玉华、周慧如、花想容等合作演出,演出剧目列举如下: (1946年) 《琼林宴》,《群英会》,《四郎探母》,《定军山》,《空城计》,《甘露寺》,《打渔杀家》(与杨玉华),《逍遥津》,《陆文龙》(与刘奎官、杨玉华),《九更天》,《哭灵牌》,《珠帘寨》,《审潘洪》,《三娘教子》(与杨玉华),《四进士》,《天雷报》,《宋十回》(与杨玉华),《武家坡》(与杨玉华),《双姣缘》(与杨玉华),《乌盆记》(与刘奎官),《清官册》,《连环计》(与杨玉华),《宝莲灯》(与周慧如),《李陵碑》,《汾河湾》(与周慧如),《朱痕记》,《御碑亭》,《双官诰》(与关少卿),《宝莲灯》(与关少卿),《琵琶记》(与杨玉华),《陆文龙》(与刘奎官、杨玉华),《宋江杀惜》(与关少卿),《大英节烈》(与周慧如),《八大锤》(与刘奎官),《范仲禹》,《黄忠十三功》,《甘露寺》,《逍遥津》,《扫松下书》,《雪弟恨》,《打严嵩》,《阳平关》,《失、空、斩》,《四郎探母》(饰杨延辉,与刘荣升反串佘太君、周慧如等),《群英会》(饰鲁肃、刘荣升饰孔明、周慧如饰周瑜),《苏旦己》(饰黄滚、刘荣升饰比干、周慧如饰旦己),《刘备招亲》(饰献帝和鲁肃、刘荣升饰乔玄,周慧如饰尚香,筱虎辰饰周瑜)… (1947年) 《盗宗卷》,《文昭关》,《李陵碑》(与刘荣升),《珠帘寨》(与刘荣升),《四郎探母》(与刘荣升、花想容等),《戏貂蝉》(捉放曹起,刺董卓止。与刘奎官、刘荣升、花想容),《鼎足三分》(长板坡起,甘露寺止。与刘奎官、刘荣升),《李太后》(打銮驾起,打龙袍止。与刘荣升、刘奎官),《红鬃烈马》(与刘荣升、花想容),《群英会》(借箭起,挡曹止。与刘荣升、刘奎官)。

1947年7月以后未再见到孙盛辅在成都演出的广告,估计离开了成都。

从上列的剧目可以看出,孙盛辅演出的剧目极多,虽然也有重复,但总的说来,短期中重复较少。这就不容易使观众常看他的戏发生厌倦,也表明他够得上称为京剧的名演员。

四“曾与谭富英并驾齐驱的京剧演员孙盛辅”

( 这是文章的原标题,载 “戏剧报”1985年3月号62~63页,作者叶龙章先生,系原“富连成”社社长叶春善之长子,1935年继任社长。故称孙盛辅为师弟,对孙盛辅早年的情况较为熟悉。下面摘录略有删节)
(摘录)我和孙盛辅师弟最后一次会面是在两年前。1983年初春时节,一对年已古稀的老夫妇来访,当时天气虽已日渐暖和,他们却还是冬装打扮,我赶紧把他们让进屋。可这对陌生夫妇只是笑而不动,那位老先生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说:“你不认识我啦?”我只是尴尬地笑着点头,可怎么也想不出在四川省有什么亲戚或朋友。我只是上下打量着他,七十多岁,中等个儿,背已微驼,鬓发胡须都已斑白,只是两眼炯炯有神地盯着我。从他的眼神里我捕捉到了此人少年时的模样,我猛地想了起来:“你是盛辅师弟?!”我叫着并握住了他的手,他笑出声来,这才用北京话说:“五十多年了,一晃我们都已经是老叟了,哈哈哈!”我也请他们进屋落座,我们畅谈起来。童年时的往事一幕幕在我的眼前出现。
孙盛辅八岁时入富连成科班,他比我小两岁,1908年生,家里是北京清河县的贫苦农民。入科后排在大盛字班里,先学老旦,后改学老生,从叶春善、萧长华、蔡荣贵先生及师兄雷喜福学艺。由于他聪明好学,再加上严格、正规的学习方法,使他在入科后不久就学会了《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洪羊洞》、《珠帘寨》、《斩马谡》、《斩黄袍》、《辕门斩子》、《碰碑》等戏,并在演出中崭露头角。由于他的嗓音高亢、清脆,戏中的高腔唱得圆满响亮,尤其是《辕门斩子》中杨延昭的“见老娘施一礼躬身下拜”等“疙瘩腔”,唱得婉转自如,因此在科班里得名“小疙瘩”,此时的盛辅,除了把老师所教的戏词、唱腔学会外,还抽出时间给自己加私功。长期的辛勤努力和刻苦钻研,孙盛辅的艺术有了显著提高。这时正赶上富字班里的主要老生张富良毕业出科,谭富英嗓子也已变音,刘富溪等人也改行打鼓了。就在“富社”老生演员出现危机的时刻,叶春善、萧长华等几位先生经过研究,认为孙盛辅基础扎实,嗓音条件好,可以让他锻炼锻炼。于是决定让盛辅补充到主要老生的阵容里,担当起挑大梁的重任。这对盛辅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他能否成功,先生和同学都为他捏着一把汗。盛辅由于心里上的紧张,开始在演出中比较拘谨。几场戏过后,他就得心应手了。果然不负重望,他以高亢、清脆的唱腔和熟练、稳健的做功,在每场演出中都得到了观众的阵阵彩声。自此,盛辅在社会上的名声就逐渐扩大了。但他并没有满足现状,他是个好强、爱较真儿的人,为了担负起重任,他更加紧了学习和提高,在教师们辛勤的培养下,盛辅又掌握了一出出难度较大的戏,逐渐上演了《连营寨》、《打棍出箱》、《雍良关》、《取成都》、《南天门》、《清官册》、《乌盆记》、《盗宗卷》、《四郎探母》、《群英会》、《定军山》和《桑园寄子》等七十多出戏。在当时真可谓红得不可一世,成为 “富社“的梁柱,与当时的武生演员赵盛璧被称为 “左辅右璧(臂)”。由于盛辅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也受到了很多京剧前辈及名流的重视。记得有一次唱堂会,余叔岩也在座,当时老生戏是盛辅的《定军山》,在演出中他唱、做兼优,博得在座的一致好评,余叔岩看完戏后十分高兴,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年轻后生。戏打住后,余叔岩亲自到后台看望孙盛辅,问他还会什么戏,并勉励他还要努力。自此之后,余叔岩经常去看盛辅的演出,还亲自为他指点了《定军山》、《卖马》等戏。
八年业满,盛辅以优异的成绩出科,他边演出边学习。到处寻师访友,丰富自己的艺术知识,不但宗谭派,还学孙菊仙、汪桂芬、汪笑侬、刘鸿声等各派的演唱特点,艺术更加突飞猛进,成为与谭富英并驾齐驱的著名演员。后来由于社会动乱,盛辅又经常外出,对他行踪就不得而知了。今天,他的到来,使我对他离京后的情况有了一些了解。他告诉我:“离开北京后,我先在天津、石家庄、青岛等地演出,所到之处都能打响。‘九一八’事变后我就开始了闯荡江湖的生涯,曾到西北、察哈尔交界的地方,几乎演一夜换一个地方,最后进入四川,并在省内各地巡回演出。1949年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二军文工队,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在部队为战士们演出,很受欢迎。记得有一次演出《定军山》、《阳平关》后,贺龙将军到后台来看望和慰问我们,我当时激动地握着他的手半天说不出话来…。后来我们集体转业到当时的西康省雅安市,在那儿成立了京剧团, 我任副团长。雅安是个小城市,…观众对京剧不很熟悉,因此我们的工作比较困难,要去培养观众的欣赏能力。…同时还要到边远地区演出 ”。记得在雅安曾碰到高盛麟,他们到这儿巡回演出,正值我演出《清官册》,他到后台看我,不禁笑了起来,因为我戴的帽子仍是三十年代的那种老样子。我一照镜子也不禁会意的笑起来,向他解释:‘我们这儿的条件有限,行头是很久以前的了,现在看来是有些落伍’。我们经过几年努力,演出的剧目逐渐增多,水平也有所提高”… “1980年我调到渡口市京剧团,因为年岁大了,当了顾问,只把心放在培养后代上…”。“这次来京…听说要召开“富社”的纪念会,真是我早就盼着的一天,应当好好总结一下…”我们一直谈到傍晚。他告辞时天已快黑。他回到四川后曾给我来过一封信,还提出纪念“富社”的很多想法,并让我一有消息就告诉他,他一定要参加。可惜没多久就接到他的讣告。
今天很多人都不知道“孙盛辅”这个名字,但是他曾经名噪一时,为祖国的京剧事业做出过贡献,我们深深的怀念他!(摘录完)
(经历过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都京剧观众,很难忘怀孙盛辅。)

后记:

北京大学的吴小如教授在他的专著《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和后来汇编的《吴小如戏曲论文录》中(337页),对孙盛辅早年便有很高评价和期望,并对他离开北京后的情况表示出极为关心,我曾于1999年写信给他奉告我所知道的孙盛辅在成都的简要情况。他于后来发表的文章《盛事观光记(二)》中提到此事。但愿这篇文章能提供他了解孙盛辅更多和更准确的情况。

(致谢:陈稻心先生促成编写此文,并提供了两篇“戏剧报”文章的复印件和有关孙盛辅的部分“据说”情况,特此致谢!)

周肇西2005年11月18日星期五完稿于成都

本贴由周肇西于2005年11月20日10:09:03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