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轻的京剧演员向老艺术家学什么》和青龙桥先生的对话”
青龙桥
“维伊主张”先生:
您好。
几天来,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来到电脑桌前,细读您的大作。写得太好了,字里行间都浸透着您对京剧艺术的痴迷与理解,特别是对京剧新编戏的陈述,让我感到格外的亲切与认同。回想欣赏京剧的漫长过程,“新编戏”这种剧类,在我欣赏过的剧作中,所占比重是最大的。然而,当一个人面临要否定自己的时候,又是多么的困难,又是多么得痛苦。否定自己过去喜爱的样板戏,否定自己过去喜爱的新编戏,否定自己过去喜爱的那些京剧……,从感情上讲,确实是让人有点张不开嘴,几次来到论坛都是欲言又止。
维伊先生,实不相瞒,我只是一位普通的京剧观众,在欣赏京剧艺术漫长的岁月里,始终也没有深入的思考或是广泛的探究过。而随着京剧艺术的日渐衰退,我也就远离了剧场,远离了这门艺术。真应了那句话了,“天无绝人之路”,就在京剧艺术频临进一步走向衰退的时候,是高科技的互联网时代拯救了他。网络不仅承载保存了大量的传统戏曲资料,更重要的是他为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戏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论坛,大家在相互的争论中达到共识,共同为京剧事业的发展出谋献策,拳拳之心,跃然坛上。而我则是从网上得到了更多地演出讯息,重新走进了剧场,有选择的重新去欣赏京剧。
京剧艺术是古老的,然而他却始终与时尚同行。不是吗,一百年前,时尚的电影传入我国,首先记录下的就是京剧的影像,一代宗师谭鑫培,成为了我国文化史册上最早的影、剧名星。时尚的唱片传入我国,最早记录下的也是京剧的声音,京剧大师和上海滩的当红歌星,在百代的录音棚里一起放声高歌。以后的广播、电视,以致今天的网络,哪一种时尚,都为京剧艺术的保留,记载和传播,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而京剧艺术也借助着这些时尚,得以更加完整的保存,得以更加广泛的弘扬。
同时,也另有一种时尚,困扰着古老的京剧艺术。侵蚀着它的表层,渗透着它的机体,改变着它的本质。
维伊先生,我总觉得,我们对传统京剧的认识太浅薄了,太片面了。戏曲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很多该解决的表演课题戏曲先辈们都早已都给解决好了,而且很多的表演形式、演出方式,都是具有超前意识的,并为当今的各类时尚的综艺节目、语言类的喜剧小品、情景喜剧而广为采用。传统戏曲艺术中的诸多因素,甭说您是拍新编戏,现代戏,就是您拍科幻戏、梦幻戏,您都能从中找到相适应、相匹配的佐证。
说到这儿,我想重提老车站的话题。至今我都非常敬佩当年那些以演出传统骨子老戏的青年演员们,非常敬佩当年那些在幕后策划、操作、推广这一创意的高人们,而且能得到了中京、北京那么多年轻演员们的广泛响应,可见保护、传承,演出传统骨子老戏是京剧界内部的一大共识。老车站在社会上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八个月,但影响却是那么的大,足以说明,传统骨子老戏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说到这儿,我想重提不久前刚刚结束的青年京剧大奖赛。在大奖赛上,我们看到了不少梨园世家的后人参加大赛,论条件论天赋,他们远不及他们的前辈,在观众眼里也与同台竞技的其它参赛演员稍有逊色,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这些京剧演员从未出生就已被指定为京剧演员了,为了京剧为了家族这辈子就得吃这碗饭。要知道当今的社会对于青年人选择的机会是相当多的,特别是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里,机遇和诱惑,比比皆是。然而,他们甘于寂寞,乐于清贫。甘心情愿地做出牺牲,甘心情愿地为京剧为家族选择了京剧,是多么的令人尊敬啊!
维伊先生,说句话,您别不爱听,我的那一篇闲聊“年轻的京剧演员……”,您并没有仔细观瞧,您所质疑的,其实我在后面已作过了解释
。没关系,有兴趣的话,您再打开看看。您说得对,我们的观点本质上没有分歧,今儿个您再听我这么一聊,我们之间就更没有分歧了不是。有了这回这茬儿,往后在坛台上见了面,您跟我一言,我顶你一语,您帮帮我,我捧捧您,您说好与不好呀!
维伊先生,拜读了您的大作之后,让我的心胸开阔了。本来吗,称之为国粹的京剧,原本就不该以一种模式独霸在舞台上,就应该是多种形式,多种剧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让我们在京剧艺术的百花园中,去享受优雅,去感受震撼吧!
本贴由青龙桥于2005年11月02日03:07:13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