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收看央视戏曲频道《戏苑百家》栏目,听专家、演员、戏迷一起聊所谓“京剧节奏慢”的问题。我想借余音绕梁之机谈一谈我的看法。
京剧(或戏曲)节奏慢,是广大对京剧不熟悉、不了解,甚至排斥、厌烦的观众的普遍认知。换言之,这是京剧这门艺术给这些观众的整体印象。这种误解和成见,为什么会产生呢?我认为这是问题的关键。这些观众所说的“慢”,其实并不是京剧艺术本身的问题,而是对古典审美和传统表达方式的不理解。他们用西方现代审美和时尚的表达方式来衡量京剧艺术,得出的结果就是“慢”。所以,改进和适当加快京剧的演出节奏,避免无谓的拖沓是必要的。但,它不足以改变这些观众对京剧“慢”的印象。换句话说,其实能看出京剧场次调度或者表演有拖沓之弊的人已经算是会看戏的观众。而那些根本就不了解京剧的观众,只要一听到锣鼓点,一听见演员开口唱,就会说:“太慢”而逃之夭夭了,根本与京剧本身关系不大。因此如今有的演出,一谓加快节奏,删减“起霸”程式,省掉上下场改用旋转舞台等等。其结果是,并没有吸引多少新的观众,却把老观众给气跑了。
因此,我认为说京剧节奏“慢”。是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普及教育不利、古典美学遭摒弃的综合遗症。观众对这些声腔、程式、乃至表达手段和服饰脸谱的盲目反感,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不美,而是因为这些观众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来欣赏这些美。又由于很多京剧剧目并不是以剧情来吸引观众的,所以一些人就会不理解为什么一件简单的事要唱半天?这就“慢”!从某种角度说,他们眼里的“慢”不但不是京剧的缺点,而很有可能就是京剧的优点。因为这个“慢”,指的是古典美、含蓄美、悠扬美、写意美。
昨天的节目里,演员李军讲了自己的朋友不愿意去剧场看戏的问题,并提出了观众至少要看一两出戏再评判“慢”还是“不慢”。我觉得,“求”观众去看京剧,只是无奈之举,而且很可能是劝不动的。就象去劝一个戏迷去看摇滚乐演出或去“哈韩”、“哈日”,也是很难的。以京剧之深厚精彩,为什么到了岂怜的境地?难道京剧本身已经不能直接吸引观众了吗?试想,如果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能多一点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多一点历史典故的宣传,能多一点古典的美育。这样“从娃娃”抓起,会不会有更多的观众来欣赏京剧呢?
京剧的发展,需要内外环境的共同改善。内部,要有更好的教学和演出机制,培养更多更出色的京剧演员,演出更丰富而经典的剧目;外部,要普及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古典审美能力,加强有效的民族艺术宣传。这一切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但如果按照京剧的艺术规律,共同努力,踏踏实实地做工作,这个过程会比较短。反之,我们把京剧糟改得光怪陆离,或者极端泥古复古,这个过程就会比较长。
总之,京剧节奏“慢”,是部分观众对传统艺术的态度,而不是对艺术本身的评价。关键不在于京剧的“慢”或“不慢”,是很多人已经失去了欣赏古典美、写意美的能力了。可惜的是,甚至一些业内人也对这种美表示怀疑。他们要大量具象的布景、要演员粘胡子留辫子,搀杂自以为新颖的噱头笑料。长此以往,京剧何以为国之“粹“?何以代表中国戏曲之菁华?又何以深沉的感染一代又一代的观众?那么,还谈什么振兴和发展。
本贴由裘迷于2005年1月17日11:16:28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