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京剧各找各的指挥 美声京腔各发各的高音 1月20日晚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中国交响乐团在交响乐《沙家浜》停演20多年后,重新复排并首演获得成功。在场观众与平时不同,大多为戏迷,他们的兴奋劲儿溢于言表,掌声、喝彩声颇有些戏园子里的味道。
这场演出,中国交响乐团拿出了全本儿的中央乐团六七十年代创作改编的交响乐"组曲":《白毛女》组曲、交响诗《穆桂英挂帅》和交响乐《沙家浜》,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是以组曲的结构展现的。
此次重演交响乐《沙家浜》,乐团邀请了京剧演员作彩唱,这对于独唱、乐队和指挥都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由于两个行当的做法习惯各不相同,在舞台上极难达到配合默契。有趣的是整场的《沙家浜》实际上有两个指挥,一个是交响乐队指挥汤沐海,另一个则是京剧乐队中的板鼓师。交响乐队和合唱队是看汤沐海,而担任独唱的三位京剧演员根本"看"不惯交响乐指挥,他们只能"听"京剧鼓师的"指挥"。但是,由于交响乐演出中有许多段落没有京胡和板鼓演奏,那时的京剧演员就总想用耳朵寻找板鼓打出的"板眼",演唱节奏便显得有些散乱。但只要京胡和板鼓出现,演唱便立刻有板有眼,其中尤以郭建光的扮演者最为明显。
在序曲的开头几句音域较高,受美声训练的合唱队完全不能适应京剧唱腔的音高和发声位置,于是大家一起吊着嗓子找位置,听上去有些滑稽。好在这种情况并不多,在中声区则显示出他们的优势-浓重、厚实和气势宏大。不过,由此却又反衬出京剧演唱的音色和音量的单薄,郭建光即使加上扩音器仍不能保证有足够的分量。一位戏迷解释说:"当年京剧《沙家浜》的郭建光由谭元寿扮演,谭派唱腔高亢洪亮擅演英雄,扮演郭建光十分合适。但黄炳强是杨派传人,唱腔以细腻见长,韵味老到,音量不足也在情理之中。"对于合唱队,汤沐海解释说:"当年是十年磨一剑,只唱这一个作品,所以合唱队员对京剧的发声方法和咬字行腔都有研究,唱起来自然是流畅自如。而今天,美声与京剧壁垒森严,相互都不了解,一时唱不到家也属正常。
复排交响乐《沙家浜》,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交响乐团的怀旧情结。汤沐海对此表示,这不是怀旧,更非心血来潮。今年是中国交响乐团的前身中央乐团成立45周年,为了纪念45年的成长历史,乐团将有计划地推出系列音乐会。这台音乐会,并非在拼凑"文革"时期作品,而是把中央乐团在交响乐民族化进程中留下的足迹系统地展示给观众。有趣的是,在《白毛女》和《沙家浜》中三次出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但汤沐海说:"这并非刻意追求,纯属巧合。"记者也注意到,虽然在一个晚上这个旋律出现了三次,但是在音乐的处理上却各不相同,甚至在乐手弓法的运用上都有所区别。
在三首曲目中,《白毛女》和《穆桂英挂帅》在音乐创作上的艺术水平和演奏水平要更高更纯熟一些,但是当晚的观众大多是冲着《沙家浜》去的。尽管《沙家浜》不能尽如人意,还是得到了戏迷们的满堂彩。 (北京晨报 李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