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网友研究京剧字韵,有几个问题,主要是“公主”、“说”、“中东归人辰”。(咱们名誉版主说的“中东归人辰”。)
公主变“公猪”问题,昨日已有答复,“主”要上口。刚才看了松鼠斋先生的回帖。我再说明一下。“主”在唱念上,一是上口,二是高扬读第二声或第一声。如探母中许多“公主”。长坂坡赵云的“主公”“主母”“小主人”。其它如“你主仆二人”“郡主”。读唱大多为二声和一声。赵云唱“……小主人”是杨小楼先生的代表作,边唱边舞,“主”字要唱高音,表现赵云的高大威猛。所以向上唱第二声。
我们讨论问题,有一个哲学、逻辑的“特殊与一般”的问题。不能以点代全。就是您说的《回令》中小花脸抓哏的这个地方,50年代中期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好角荟萃的《四郎探母》,有录音传世,大家都听过。此处马先生唱的与乐队“撞了”。那就能以此说明马先生不行吗!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情况。国内交通规则是“右行”,也不排除消防车、警车有特殊情况。教学生1+1=2。聪明的学生故意打趣:“老师,一堆沙加一堆沙等于几堆沙!”。我的ABC讲座稿,就是因为要讨论问题,假设做出个讲话稿,给初学者一个方法规则。有个东西才好研究批判。不能十分深入。就好比教一年级小学生。“一”读第一声。(新华字典就是如此注解)。学生到了高年级,再总结一下,“一”还有其它读法:“一个人”读第二声。
“一出戏”读第四声。红灯记李玉和唱“一封请帖藏毒……”读第第三声。打把子口中念口诀“幺二三”。此处读“幺”。但是读第一声是规律是首选。其他几种读法只是变通。
“中东归人辰”问题,涉及古典诗词的古韵与新韵。不谈“平水韵”了,《佩文诗韵》的韵目是106个。1965年,出版了《诗韵新编》,将《佩文诗韵》的韵目106个简化为18韵部。即一麻二波三歌……十七庚十八东。与京剧、曲艺的十三辙的可以对照比较。有一些可以通押。如二波三歌与梭波通押。“痕、庚二韵,历来绝大多数是泾渭分明,互不相通。但宋代名家诗词中实行通押的已有前例,今人更少拘检。古通押与否,悉由作者自便”。在京剧界早有“庚青、真文、侵寻三韵同辙”的说法。
最后说《三娘教子》中 “当作了恶说,东人哪” 的 “说” 字。我昨日早晨一帖,有“当作了恶说的“说”,用上口字唱比较好。”几位网友持不同看法,认为全唱段为“梭波”辙,上口就翘辙了,并且举出马、张的演唱实例。各位网友所言极是。如果抬出马先生,我马上缴械投降。马先生是师爷爷,没二话可讲,坚决照办。我是奉行“两个凡是”的:“凡是杨余梅三大贤的,一律照办。凡是马程裘的,也一律照办。”
这就好比在数学界,对方引经据典,抬出苏步青华罗庚了,我等之辈只有投降。 但我还有一些看法,与各位商榷。
“说”字绝大多数要上口,读唱 shue( u上有两点) 叔曰切。例如《甘露寺》“老臣与主,说从头”。《斩子》“说个……”
《三娘教子》的这段唱词是“梭波”辙,“……有错。……为何。当作了恶说,东人哪”。因为迁就辙口,将通常的上口的“说”唱成了京音。顺便说明,徐、黄的《京剧字韵》中两次谈到这个“说”不上口。我也多次听老师讲过这个例子,和各位网友都是一个观点。
我觉得因为唱京音是百里挑一的情况,听起来很“硌棱”。因为要照顾全段的辙口统一,“坏”了这个“说”字。按说是少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全体。这个“说”字难听一点儿,保全了全段的辙口统一。但就是这出《三娘教子》,恰有旦角的一段最典型的“乱辙、翘辙”唱段,化腐朽为神奇。不知道是先有词后谱曲,还是先有腔后填词,唱词与腔调配合得天衣无缝。老生的这个“说”字,就不可以调整一下,既照顾到“说”的上口好听,又与全段辙口统一和谐吗?况且“说”字后面没有过门,接“东人哪!”
(行文至此,该上课了,粗略简答,欢迎指正,)
本贴由大虫于2003年12月30日09:52:01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