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华子良》首场演出成功,但记者却被告知该剧仅卖出六七张单票。谁在为这出经典剧目的演出“买单”呢?
昨(13)日下午,记者来到锦城艺术宫,售票窗口完全不见《雷雨》来蓉时门庭若市的景象。临近演出开演,售票人员还是一脸无奈:到现在我们窗口才卖出几张单票。
晚7点30分,演出准时开演,1000多人的剧场达到了50%的上座率。没人买票却有人看戏?随后记者采访了承办的演出商——四川省演出公司。展演部负责人张建刚说起《华子良》就直呼:“恼火。”“我们只卖了几张单票出去,观众几乎全是单位团体购票。”销售人员则说,《华子良》有教育意义,单位订票可以理解,但如果是其他戏剧,景况也差不多。张建刚有些无奈地表示,成都戏剧市场就是这样,再好的戏也少有人捧场。
为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认识京剧的魅力,省演出公司特别开出了50元一张的低票价,最高票价也才150元。“即便这样,还是很少有观众愿意自掏腰包看戏。”张建刚回忆起《雷雨》、《云南映象》等剧上演时的盛况:观众排着队买票,直到演出当天下午,我们办公室的订票电话还在响个不停,更有不少观众转弯抹角拉关系买好票,880元都愿意出手。到了《华子良》,景况完全相反,打电话的都是单位,有时候整天订票电话没响过。演出方的煞费苦心并没有得到成都观众的回应,心理上的排斥成为成都戏剧市场低迷的一大因素。记者在售票窗口前随意采访了路人,很多人的答案是:“对京剧没兴趣。”但真正看过京剧的却寥寥无几。
锦城艺术宫工作人员分析说:“《华子良》是典型的叫好不叫座。如此低的票价也不能吸引观众,说明观众还不了解京剧。我们认为,经典的东西应该作普及性教育,只有了解了,才会有更多人愿意去解读。”业内人士认为,成都戏剧演出市场的培育是个长期过程,不能依靠单一的降价手段来解决,需要借助多方合力,多宣传、多普及,逐步培养固定的观众群,带动并激活戏剧市场。(记者张珏娟,实习生张峥)

(摘自 《四川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