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电视台主办,各地电视台协办的2001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初赛选拔工作已在日前结束。上海地区的初赛,35名选手分别来自上海京剧院和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经过4场公演,以著名京剧艺术家李蔷华领衔的评委会通过投票的方式产生了老生王佩瑜、刘少军,武生刘军,小生王凯,青衣赵群、李国静、郭睿月、赵欢、花旦熊明霞,奚鸣燕、刘佳,武旦张艳秋、吕琳,铜锤花脸安平,架子花脸刘大可、王玺龙,文丑徐梦柯、肖健,武丑严庆谷、张森,共20名进入复赛的选手。
新"外援"各具风采
时下,在许多媒体的体育报道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听到"外援"这个词;而从80年代初至今,"外援"一直就是上海京剧舞台上的一支生力军。花脸尚长荣、唐元才,老生陈少云、关怀、李军、范咏亮、何澍,武生奚中路等等,不断引进外地优秀人才已经成了上海京剧院的传统。
在本次初赛中,花脸安平在《铡美案》中高亢嗓音与细柔鼻音的运用、颇有裘派弟子方荣翔的韵味;张派青衣赵群演出的《状元媒》,沉稳、端庄,少年老成;梅、尚派青衣李国静演出的《失子惊疯》,演唱响亮宽广,表演中"疯步"与"水袖"的运用,都充分体现了尚派刚健、酣畅的流派风韵。丑角徐梦柯虽然因伤无法参加演出,而看过他的演出的《活捉三郎》实况录象后,评委会破例同意他直接进入复赛。基本功扎实、演唱流畅、表演动情具有成熟的表现能力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分别来自天津、江苏的几位新"外援"以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优秀,也向我们展示了北方京剧界在选材培养、注重继承方面的传统。
海纳百川的上海,为各路人才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文化事业的繁荣,无疑是京剧"外援"们纷纷来投的关键。 从"新苗"到"新人" 本次上海地区进入复赛的选手中,有一半是上师大表演艺术学院京剧专业的学生。上海的老戏迷们惊喜地看到王佩瑜、郭睿月、王玺龙、王凯、奚鸣燕等几年前"新苗杯"全国少年京剧大赛上的"新苗",一晃儿都出落成了大人。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年过七旬的小王桂卿先生带病向王凯传授富有南派特色的《雅观楼》;李文敏教授使初学程派的赵欢脱颖而出;刘习中根据张森的条件,改编传统剧目《盗王坟》等等,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辛勤耕耘的汗水使"新苗"们茁壮成长。
王佩瑜的《击鼓骂曹》大段唱腔、鼓套子潇洒、淋漓,刘大可的《钟馗嫁妹》神态造型自然,肖健的《双下山》干净、灵巧,包括落选的高明博演出的《铡美案》,他们用认真、规范的表演向观众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
如果说,少年时的成名靠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长大了是否真正成材无疑要靠学习努力。虽然,这批18、9岁的青年人还很稚嫩,许多人的身体条件尚不成熟,全面艺术潜智、舞台表现力还有待发掘、提高,但我们可以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交流,不久将来,他们也许就是上海京剧舞台上又一支朝气蓬勃的"希望之星"。
"三朝元老"严庆谷
在上海的参赛选手中,有当年的新苗王佩瑜、王玺龙,也有严庆谷、刘军等"三朝元老";1987年还在上海戏校读书时严庆谷就参加了首届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进入剧团后,1991年参加了第二届,都只进入了复赛,获得了"银屏奖"。十几年里,严庆谷先后向阎世喜、陈正柱、艾世菊等老师学习,1993年主演新编京剧《扈三娘与王英》,1996年进入首届中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深造,1997年拜丑行名家张春华为师并举办专场演出,2000年12月举办"梨园星光"个人专场。 刻苦、勤奋,一步一个脚印,十几年里严庆谷继承演出了《打瓜园》、《盗甲》、《盗钩》、《盗银壶》、《时迁偷鸡》等武丑流派传统剧目,通过唱、念、做、打充分表现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表演风格从以武为主逐渐向文武兼备发展。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演员从崭露头角时的稚嫩到日益成熟的成长过程。这一次他进入了复赛,而这位"三朝元老"是否会"金榜题名",我们将拭目以待。
综观此次上海地区的初赛,老生行仅有3人,小生行仅有2人,武生4人,老旦1人,青衣有8人,花旦3人,武旦3人,铜锤花脸3人,架子花脸3人,丑行5人。我们可以发现报名35人中,真实的反映了目前上海京剧年青演员各行当比例不均的现状,相信评委们投票时也颇费了一番思量。通过演出,我们也看到选手们传统戏基础差,综合技能不强,发展不全面的等普遍现象。一次比赛对一个年青人来说是一次锻炼的机会,而对一个剧种来说,如何在颓势中保存自身优良的传统,树立薪火相传的信念,应该是每一次活动过后思考的问题。
本贴由8888于2001年3月17日20:37:17在脉搏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