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净是京剧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行当,它的美学特点是演员通过武打翻扑等艺术手段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武净行所扮演的角色多为勇武大将、绿林豪杰、恶霸山寇和神怪妖道。
笔者曾在中国戏曲学校学习八年(1958-1966),所学传统京剧近四十出,其中有十出武净戏,先后向郭永江、韩盛信、宋富亭、骆连翔老师学戏,深知武净行非常吃功,不管是靠功把子功还是摔打翻扑,必须要过硬,否则难以胜任角色。如:《收关胜》是一出“靠戏”,剧中主演关胜勾“红三块瓦”脸,扎绿靠,使大刀,他不仅有“对刀”、“刀架子”重工架的表演,还有“大刀枪”、“大刀双刀”、“大刀下场”、“大刀三见面”这些吃重的把子、档子,最后被擒时还要“下高”或翻“硬抢背”(以示落马),属于毯子功的技巧。《白水滩》中的青面虎是短打扮相,他除了和十一郎打同样的把子“双刀棍”外还要翻长跟头和摔“锞子”。《战马超》是“对儿戏”,张飞与马超(武生)场次相同,二人扎靠打的“小快枪”,夜战中打的“滚枪”和“对拳”动作一样,但张飞要比马超多勾一个脸谱,多带一口髯口和一对耳毛子,这无疑给表演增加了难度。舞台表演与体育竞技项目比赛有相同之处,运动员身上多一克重量,就要多付出几十倍的体力,演员在台上每一个动作都要干净利落,不能挂了髯口蹭脏了脸谱。
武净同其它行当一样,在京剧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出类拔萃的演员,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武戏盛行,其中的佼佼者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创立了流派,其中以钱金福、许德义、范宝亭最为出色。
除上述三位外还有方二群、何佩亭以及钱金福之子钱宝森,范宝亭之徒刘奎官,富连成科班的骆连翔,在江南名声显赫的李永利、王永利等,都各怀绝技,很受观众青睐。
虽然在京剧发展史上以武净为主演或主要配演的剧目有近百出,尽管也涌现出名噪一时的艺术家,但武净这一行当在逐步衰亡(请允许我用这个可怕的词汇),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首先是剧目的流失。《挑华车》最早是武净应工的戏,自俞菊笙先生始便成为武生戏了,由黄脸黑靠改为俊扮绿靠或蓝靠了。继之《铁笼山》、《四平山》、《艳阳楼》、《状元印》等戏也都逐步成为了武生戏,甚至连《金沙滩》的七郎、《战宛城》的典韦也由武生行扮演了,本工剧目的流失对武净行不能不说是个打击,发展到今天能露演的剧目更是少得可怜。据我观察,近年只有戏校和个别剧团演出过《竹林记》、《收关胜》、《嘉兴府》和《白水滩》。现在看到的武净角色多是《挑华车》中的兀术和黑风利、《打瓜园》的郑子明以及《三岔口》中的焦赞(为了压缩时间,往往还被砍去)。
待遇不公使武净演员日益匮乏。进入经济社会我们不能羞谈“待遇”二字,全国京剧界众多的一级演员中有武净一席之地吗?近年来在数不清的各种比赛中又有几位武净演员能够入围?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至于其它待遇也就不言而明了。演员的情绪受到影响,绝活没人练,好戏不能演,这种恶性循环像毒瘤一样影响着武净行的发展。
振兴京剧的标准应该是见戏见人,不出戏不出人那叫空喊。京剧是综合艺术,生、旦、净、丑,唱、念、做、打,都有审美价值,缺少了哪一方面都是要不得的。
(摘自 《中国京剧》杂志)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