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孙毓敏舞台生活50年巡回展演从10月4日开锣到23日落下帷幕,历经京津沪汉 四大京剧重镇。受到各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各地分别召开专题学术会议进行深入探 讨,现择要摘登,以飨网友。
地点:天津北宁公园
时间:10月8日
主办:天津艺术研究所
主持:万镜明、李连仲
天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明珠:首先是祝贺孙毓敏率弟子演出圆满成功。看了两场戏,一句话:我服了!毓敏,60多岁的人了,又当院长,又带徒弟,还排出两个新戏,在舞台上还是那么风采。学院办得那么好,全国闻名;她的徒弟那么多,但是不图虚名,真教真练真示范,所以个个都那么好。我认识毓敏20多年了,我看到她总是那么勤奋,为了荀派艺术的继承与发扬,使荀派艺术代代相传。她真正做到了抓住机遇,与时共进,承上启下,振兴京剧。
天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紫玲:我看完毓敏的戏非常激动,一直睡不着,什么岁数呀?60多了,浑身长骨刺,浑身是病的岁数了,一跪就是60多分钟,还有那么繁重的唱,没有坚强的意志能行吗?我由衷地佩服她。有魄力,有实力,为我们荀派做出了不少好事,为我们的师父铸造铜像,搞纪念活动,贡献很大。看完毓敏这两个新戏,感到很新颖,她不仅为荀派丰富了两个新的剧目,还教了那么多学生,都很有光彩,为荀派争了光。
天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慧秋:毓敏,你现在是桃李满天下,我非常感谢师妹。这两出新戏非常好,激动得我睡不着。大家知道,毓敏管着那么大的学院,要日理万机,还创作了《陈三两》和《狮吼记》。有人说,这《陈三两》不是程派的吗?可是毓敏运用荀派的唱法,唱得非常成功,就像《玉堂春》一样,那个流派都能唱,毓敏的移植是很成功的,唱腔特别好,很感人。为荀派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希望毓敏这出《陈三两》要多唱,要传下去,应该传下去。
天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董文华:我非常佩服毓敏的创造精神,我认为我们都应该支持她。我也希望毓敏不要有顾虑,不要怕有人说你不规矩。什么叫规矩,观众认可,就行了。我认为毓敏的可贵,就是精神不倒。因为她的精气神在,她的“桃李满天下”是公认的。说明她教学有方。她做到了传帮带。在艺术上她是一个敢想,敢干,敢拼的人,对徒弟,她像姐妹,像母亲,像朋友,师生关系处理得就非常好。尊师爱生做得很好,我们应该向你学习。
天津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永运:我80多岁了,荀派戏看了有十几出,我认为荀派剧目使青年观众很容易接受,因此使大有前途的。孙毓敏同志的戏也看了不少。《玉堂春》、《红楼二尤》、《痴梦》都看过,她早期很遵循老师的规范,后来就有创造了。《女起解》就有不少创造,加了不少动作,艺术就应该是这样的,其实前辈一直都在创造,杨小楼也在创新。这次来天津演出,她在艺术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李世济和孙毓敏是两个《陈三两》,是两个剧本来源,而孙毓敏的更高了一层。后来居上,这是规律。三公堂的48句反二黄太棒了,我想荀先生也唱不了,但是毓敏同志能唱,这很不容易,真是一代胜过一代。因为她不墨守陈规。《陈三两》这个戏很好,反腐倡廉的主题很有意义。从回忆到愤怒有很细致的过程。《狮吼记》是昆曲的老戏,1918年梅兰芳、姜妙香、王凤卿先生演过,韩世昌也演过,男子惧内,很有意思。我们京剧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也可以,表现这类生活小事也很需要,还是很有群众性的,舞台上喜气洋洋,观众也爱看。当然有些情节希望改动一下,要青年人看了受教育才好。
原天津艺术研究所所长刘琦:荀慧生先生曾说,“我的荀派就是博采众长,再加上我自己的变化,所以叫荀派。”孙毓敏继承了老师这个思想,学荀、学梅、学张、学赵、学童、学杜,经过自己的融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又在花甲之年继续创作,使自己的艺术进入了颠峰。《陈三两》好,首先是毓敏慧眼识好本,情节曲折,但是不单以情节取胜,而着重人物的塑造;这个戏唱腔很多,但是不拖沓。孙毓敏很会唱,达到了“说”的境界,如泣如诉,有新腔,有创造,有感情,有魅力,是这个戏的特点。也使我们看到了艺术家和非艺术家的区别。现在许多新戏都有反二黄,这个戏的反二黄十分成功,中间加弹拨乐伴奏,最后一句唱词达41个字,一气呵成,非常有力,听来痛快淋漓。希望在天幕色彩上,责打陈三两的情节上进行一些修改。
天津著名京剧花脸表演艺术家李荣威:这次孙毓敏给我们天津带来了非常精彩的好戏,给我们天津京剧界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对你表示真诚地感谢。毓敏为我们天津做了许多好事,穆宇就是毓敏培养出来的。这次我看了毓敏一场戏,这个岁数了,跪着一唱就 是一个多小时,没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是做不到的。我看着真担心你起不来呀,要我这么跪着,我是起不来了,我真担心你的身体呀。我认为荀派艺术应该提倡,非常健康,我认为非常成功,满台都很认真,演员也特别整齐,音乐的提高很大。我们戏曲演员永远不能忘记改革,要不断改革。要经得起考验和挨骂,必须有胸怀,当初有人骂裘盛戎先生是“妹妹花脸”,“美国花脸”,这不也闯过来了吗。
原辅仁大学荀派戏迷苏昭信女士:我从学生时代就喜欢荀派艺术,凡是荀慧生的戏我就一定去看,后来荀慧生就到学校来找我。我说这样影响不好,后来他就提出和我结婚。我一直喜欢荀派戏,他也教了我九年荀派戏。我学会了,但从来不教。后来我们就分开了。看了孙毓敏这两出新戏非常好,都够“希望工程”了,使我看到了荀派的希望。荀慧生的《狮吼记》是苏东坡出主意把陈季常给打死了,你现在是自己觉悟了,这样演更好。真够得上“精品工程”了。看到孙毓敏唱荀派唱得这么好,这16个徒弟也教得这么好,我知道我不教荀派是错误的,今后我要向她学习,遗憾的是我已经80岁了,想教,又教不动了。
天津企业家张连杰:孙毓敏的到来,给我们演出这么精彩的戏,教出这么多好学生,写出这么好的书,给我们天津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力量,我们天津京剧界的同人要向她好好学习。
邱经理:今天,孙毓敏舞台生活50年的座谈会在我们这里举行,感到特别荣幸。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这两天去看戏,我特意带着一个20多岁的,从来没有看过京剧,也不喜欢京剧的小伙子去看戏。去的时候,他就是不肯去,结果他一下子就上瘾了,第二天不让他去看戏,就不行了,他是非看不可,一下了就成了戏迷,说明孙毓敏老师的表演是非常引人入胜的,魅力是非常大的,完全可以征服观众,尤其是征服青年观众。
天津戏剧家协会主席高长德:我首先代表天津剧协向孙毓敏老师表演热烈祝贺。我们天津戏剧界开座谈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热烈,没有像今天谈话这么深刻,这么踊跃的。我本人十分佩服孙毓敏,我是在召开杨荣环老师座谈会的时候认识孙毓敏老师的。那天她的发言非常有见解,分析问题非常到位。从此我就特别关注孙老师。看了她的自传《含泪的笑》更是放不下。这次她把荀派队伍整体推出,引起我的许多思考,她不仅推进了荀派艺术,也大大推进了我们的京剧事业。证明了她的远见卓识。她把别人的好东西,不管是河北梆子的,还是昆曲的,都拿来我用,这是很有远见的,演出非常成功,说明她的追求很不一般。
天津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万镜明:看了孙毓敏老师的戏,读了她的书,又看到了她的那么多学生。我认为她的艺术魅力是学者和艺术家的人格构成的。从她的戏和她的书中我感受到强烈的平民意识。两个戏都说的是最底层老百姓的事情,她的自传《我这两辈子》也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说的都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所遇到的最普通的事情,平民色彩特别强。但是她在64岁的时候,搞起这么一个大活动,明天就要到上海、武汉去演出,这是一个看着简单,实际上非常艰难的工程,说明她能够自我超越,善于自我挑战。
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长金 :我今天来开会受到很大教育,收益非浅。我听了大家的发言,想为孙毓敏院长这次活动概括几句话:五十年粉墨春秋,五十年坎坷人生,五十年矢志不渝,五十年欢声笑语,五十年硕果丰盈。
地点:淮海中路2788号文华里会所
时间:10月13日上午
主办:《上海戏剧》杂志社 文华里会所
主持:郑建国 张宇 李连仲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院长徐幸捷:看了孙毓敏的演出,看了荀慧生先生的在上海演出的无声电影,我认为荀派的事业和精神都应该继承下来。孙毓敏应该到上海来教一批荀派学生,成立一个研修班,以便在上海继承和发扬荀派艺术。
上海京剧院著名作曲家高一鸣:看了孙毓敏的演出,让我们学习享受了一回。毓敏的展演很不错,她的学生在“荀味”上都有一定功力。当然,毓敏的功力很强,对艺术十分认真,坚韧不拔。现在我们京剧院排《贞观盛世》一个编钟就三万多,一个小时的录音费就两万多,要70多人的大乐队。一出戏的布景就要装10辆卡车,而照毓敏现在的经济条件根本排不了戏,但是孙毓敏的小制作却显示出广阔的前景,充分显示出京剧艺术本体的魅力。刚才我们看了荀慧生先生1925年的无声电影,给我们很大的启迪。那时我们的前辈就不拘泥于程式,实在是太好了。通过孙毓敏这两出新戏说明再创作也不能脱离京剧的本体,所以她的创作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著名上海戏剧评论家任德峰:我这次请了三方面的朋友一起来看毓敏的演出,他们一致表示钦佩。说明演员自编自导自演就是比外行导演更走捷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当然如果没有好的演员也显示不出来。《狮吼记》的风格变了,变成了家庭轻喜剧,是昆曲戏的通俗化;而《陈三两》是地方戏的雅化,选材好,改编到位。我非常佩服这种做法,很大胆,很有魄力。我希望她的学生要注意学习她痴迷京剧,逢人为师的好学精神,尤其是结交邓友梅、王蒙等作家,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的做法更值得我们学习。
著名生理学家刘曾复:我这次是第二次在上海看戏,看了孙毓敏的演出,我认为是百分之百的成功。翁思再同志在《新民晚报》上有一篇文章,是“唱出荀派新天地”,我完全同意。我总是认为从程长庚开始,我们京剧一直是不断继承,不断创新的。孙院长延续了这条道路,为我们的京剧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她少花钱,多办事,因陋就简又塑造出完美的形象,是很有意义的。当然,如果有钱,像《大唐贵妃》那样也行。
香港企业家张宇:毓敏大姐是教育家,也是艺术家,改革家,这次演出非常成功。毓敏大姐一生坎坷,又很精彩,她培育了那么多弟子,都很优秀。本人一直关注少儿京剧,所以与大姐很早交往。这次看《陈三两》我感到她非常大胆,我建议荀派要在国外推广。她这种小制作的艺术生产方式一定要大力推广。我主张名家带新手,专业带业余,希望孙老师的学生多到上海来演出。
著名荀派表演艺术家陆正红:我看了毓敏的演出,非常了不起,她的《痴梦》、《陈三两》、《狮吼记》都非常成功,都是对荀派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毓敏做了那么多好事,是全国闻名的艺术家、教育家,但是私底下总是平易近人,年逾花甲,在舞台上依然光彩照人,我真心地为她高兴,我衷心祝贺她为我们荀派争了气,增了光。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岳美缇:我也要祝贺毓敏演出成功。我们昆曲的《痴梦》被她唱红了,今天我们昆曲的《狮吼记》又被她唱红了。这两出戏,我们昆曲唱了多少年,也没有什么影响,毓敏这么一唱,结果就是到处传唱。她一唱《狮吼记》首先就让观众看懂了,最后的娃娃调达到了高潮。充分显示出荀派大喜大悲,风格鲜明的特色。我看毓敏的弟子也都很光彩,真为你高兴!
上海青年戏曲评论家张为品:看了孙毓敏老师的演出,我有两点感触。一是现在导演制决定一切,而孙毓敏却走了一条传统的道路,非常难得。二是孙老师的这两出戏处处都显示出舞台化,平民化,充分展示出戏曲表演的技艺。专靠表演艺术来塑造形象,演绎剧本情节的做法无疑是回到了京剧的本体,所以我衷心祝贺孙老师真正的创新成功。
著名程派教育家李文敏:祝贺毓敏展演成功!毓敏从小就特别聪明,文化也很好,都比我们高一块。她的毅力很强,特别勤奋,为了学习她能够几天不吃饭,为了学戏,她在学生时期就能够自己去找张君秋、何顺信等大师请教,所以她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东方电视台“京剧绝版赏析”编导、戏曲评论家柴俊为:看了孙老师的演出,我认为她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对京剧的前途确实比较悲观,别人问我对京剧的看法,我说元字上面加宝盖:完。可是孙老师仍然在舞台上进行不屈不挠地努力,我表示由衷地佩服!
著名戏曲评论家翁思再:我的“好话”已经在报纸上说了,我想再讲一点探讨性的话题。既然要突出演员的表演,《陈三两》应该在音乐结构上再想一些办法,音乐风格要统一才能进一步流传。在剧情的改编上要运用减法,尤其是《狮吼记》的结尾还要再深思。我提出呼吁新流派,关于流派,最近周少麟先生说,流派多了反而走向衰亡,尤其他父亲(周信芳)的很多传人并没有真正地继承麒派艺术,往往学的是缺点。所以梅葆 玖先生说他的唱法中有张派的方法,就是一种综合,毓敏学习荀派、梅派、张派、赵 派、杜派等许多流派,许多剧种的艺术,也是一种综合的结果。
上海铁路局京剧票房负责人张展业:我受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家熙先生委托,念一下王先生的书面发言。他认为孙毓敏是新中国培育的具有卓越建树的,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家。这次她到京津沪汉展演,在京剧界是一次空前的壮举和奇迹,是我们这一辈人的骄傲。她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呢?一是得道多助,二是人心所向。王先生与孙毓敏结识于1961年,40多年匆匆而过,但是孙毓敏对艺术事业的无比忠诚,对朋友的坦承和善良的美德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就在王先生病重住院这两年多,孙毓敏曾经六次到上海,不管日程安排得多么紧张,总是亲自到医院来看望他,使他感受到毓敏对朋 友的真诚。
上海戏校著名京剧老生教师王思及:尽管我是疾病缠身,还是到剧场观看了孙毓敏校长的演出。回家后我想了很多很多,一直到凌晨三点才睡。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功力娴熟,表演自然,臻于化境的好戏了。虽然没有大制作,没有高科技的声光电,仅仅凭借着孙校长的表演艺术,演出却非常精彩,孙毓敏老师的艺术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我们的京剧院团为什么不能多排一些这样高水平的好戏呢?
地点:武汉艺术学校
时间:10月17日
主办:武汉戏剧家协会
主持:吴大棠 萧湘 李连仲
原湖北省剧协副主席、《戏剧之家》副主编陈先祥:孙毓敏同志这次到武汉来,让我们过足了戏瘾。也引起了我们理性的思考。首先我认为荀派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她以独特的视角贴近生活,用活了程式,总是着眼在平民身上。看荀派的戏有拉近了艺术与观众距离的感觉。我们湖北省是戏曲大省,现在出现滑坡,就是缺乏生活。而荀派特别重视生活,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第二,我认为孙毓敏不愧是我们女中豪杰,正像穆桂英的台词“胜过男儿盖世无”。她大难压不垮,象征着我们中国女性的脊梁。她60多岁青春焕发,因为她爱生活,爱妈妈,爱老师,有一种大爱精神,所以一辈子做了三辈子的事情,为青年演员做出楷模。我代表省剧协热烈祝贺“孙毓敏舞台生活五十年 巡回展演”圆满成功。
武汉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周笑先:连看三场戏,每天看完都激动不已,一直睡不着。看《陈三两》我流泪了,感人至深。孙毓敏又给我们带来了艺术精品,带来了审美享受。我从1962年就开始看毓敏的演出,看了40多年,看了《痴梦》,这次看了《狮吼记》,说明毓敏的艺术创新从来没有停止过。给我们京剧宝库不断增加财富。她的表演“规矩中见自由,自由中见规矩”,随心所欲不越矩。她这两出戏是集各派之大成,已经不能用荀派来概括,其中有梅派、有张派、更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新的风格 :孙派。
武汉剧协副主席李连璧:孙毓敏是今天京剧花旦的旗帜。不少人学流派都是演师父,演行当,她既有派,有荀,有张、有梅、有赵、有吴、有地方戏,又无派,她把别人的都化成了自己的,我认为可以称为孙派。我总结了这样几个字:继承传统,广采博纳。推陈稳步,出新胆大。雅中求俗,俗中求雅。先求统一,后求变化。变不离宗,拿来融化。多元多样,竞争百家。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朱琦婉:我从70年代就认识了孙毓敏。跟着杨菊萍老师看了孙老师的《红娘》,当时我就蒙了,那真是棒极了。90年代又看了《痴梦》,给我的艺术创作很大帮助。她的教学有文化,有思想,有理论,她是千方百计地传播京剧艺术,比某些老先生总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一样,是我们的楷模。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贾振南:看了孙毓敏的演出,我概括为五个字:美、媚、秀、娇、甜。看了孙毓敏的演出,我认为我们汉剧要向京剧学习,要改革,否则汉剧打不了翻身仗。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至芳:我看孙毓敏一生完成了两件事:完美了自己,造就了人材。她的表演艺术别具一格,继承发展做得好,光彩照人。她舞台上是大姐,艺术上是老师。《金玉奴》过去很简单,现在丰富多了。演“船头”一场时,女儿看到父亲睡船头,她的表演非常动人,一般来说,演员很难被打动,但是我看到这里被深深地打动了。在舞台下,不管什么场合,她都不忘为京剧呼吁,为演员呼吁,说明了她的善良,平实,说明了她的追求。我在开十三大,十四大的时候,就听许多代表说,北京的孙毓敏,总是为京剧呼吁,在这方面她做得最好。我不爱说话,但是我很崇敬她这种奋斗精神,这次来武汉演出给我很大启迪。我希望毓敏能够经常向中央领导同志呼吁,反映我们湖北京剧界的惨状,谢谢你。
武汉艺术学校教师谌至君:看了孙老师的戏,读了孙老师的书,昨天又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朋友》,我都哭了,看到孙老师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我第一次在武汉人民剧院看孙老师带领北京戏校学生的演出,场面非常轰动,演出非常成功,真是满坑满谷,我是坐在台阶上看的。看到她在教学方面的创造。我希望孙毓敏老师大力为我们戏曲教育面临的困难而呼吁。
原湖北艺术厅厅长阮润学:孙毓敏是我最敬重的艺术大家。她成全了荀派,发展了荀派,推进了中国戏曲的进程,树立了当代艺术家的风范。荀派艺术与当代人的审美是相通的,生活气息非常浓郁,节奏极其明快,在这些方面,荀派都是超前的。孙毓敏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荀派的风格特色,看她改编演出的《狮吼记》,生活气息多么浓郁,直接鞭笞“三陪小姐”现象,触摸着时代的脉搏,说明荀派一直都是走在前面的。
胡为之:看了孙毓敏老师的《陈三两》我表示钦佩。她本工是花旦,敢动这个戏,又演得这样成功,很不容易。我感到这个戏真是唱做俱佳,都在人物之中,太好了,应该传下去。从这个戏中看出她扎实的基础和五十年的功力,我希望她的学生一定要好好向孙老师学习。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袁中玉:我今天能与孙毓敏老师坐在一起,感到非常荣幸。看了《 陈三两》、《狮吼记》我非常激动。我认为孙老师再唱20年没有问题。孙老师是我崇拜的偶像、大师,我对她的表演是五体投地的佩服。她扮演的女性和她本人一样,都是善良、豁达的性格。我看到孙老师学生的演出,她们都做到神似,而不是形似。我也有许多学生,知道教学很不容易。那三个“红娘”,一个“杜十娘”,一个“荀灌娘”都很好,说明老师教学有方,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很深的。孙老师,您永远是我的老师,我向您致敬!(鞠躬)
吴晓邦:孙毓敏每次到武汉来,我们都进行艺术交流。我们有30年的友谊。对孙毓敏的 为人,我是陈祖芬的报告文学中认识了她。她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孙毓敏的改革在京剧内,是从唱念做打方面来改进,出新,而不是在京剧外,去搞那些与京剧无关的声光电。孙院长一直致力于发声问题的研究,在这方面我是失败了,而她解决得比较好,尤其是她的“亮点发声法”很有科学道理,应该研究、学习、推广。
地点:北京政协会议厅
时间:10月23日上午
主办:《中国京剧》杂志社
主持:丁海鹏 董玉林 李连仲
著名戏曲评论家刘乃崇、蒋健兰:看了孙毓敏两场戏,大饱眼福。63岁的人排出两个新戏,很不简单。她不是一般人,称得上女能人,更何况她又是残疾人。这两个戏很重,《陈三两》跪着唱那么多,改得很成功。《狮吼记》这出戏梅兰芳、荀慧生都演过,昆曲也有这出,能改成这样我们没有想到,很不容易。孙毓敏的十几个弟子琳琅满目,一个赛一个,都不错。昨天学生演出中有四段二六,《二尤》、《霍小玉》和《金玉奴》的二六没有充分表现出不同的人物个性,希望继续加工。很多戏曲人在如今的形式下或转行,或撤退,毓敏和她的18名弟子竟敢到京津沪汉搞展演,十分可贵。她象征着戏曲 冲出低谷的号角。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陈国卿:我与孙毓敏同岁,仅大她12天,所以我成了师哥。原来我对荀派没有什么认识,后来和刘长瑜一起到荀慧生家中学《红楼二尤》,通过接触,逐渐认识。我由衷地惊叹大师的技艺,崇敬之极。他的二百出新戏都是为少女少妇写心的剧作。荀大师强调艺中有我,同样一出戏,体现出自己的理解和风格。我认为孙毓敏在这方面确实领略到荀派艺术的真谛。
著名京剧编导、评论家马铁汉:几十年来,孙毓敏执著地追求荀派艺术,排演了许多荀派剧目,同时又在荀派的基础上拓宽戏路,排演了许多荀派风格的独创剧目,成绩非常显著。同时她又师法郝寿臣校长“架子花脸铜锤唱”的路子,创出了“花旦表演青衣唱”的新路。作为花旦演员对唱腔这么认真,能唱《陈三两》这样的戏是不多见的。荀慧生先生生前特别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我当时是一个小青年,指出他的错误,再演出时他准改。毓敏也是这样,所以她的朋友很多。我今天提三点意见:一是陈三两受的刑法 太重了,不大合理了。二是毓敏的书法很好,在写梅花篆字的时候是否真写,我现在就 提供一个模子。三是写完字后唱“得容情处且容情”,不如改成“法律条条不容情”。
著名戏曲作家、评论家周桓:我认识毓敏45年了,看了演出非常激动,送上16个字:尊师最诚,事母最孝,学艺执著,教学尽心。她有两大特色:一是甘当伯乐,培育新生;二是甘当苏秦,到处宣传京剧。这样的人当领导,肯定会造福一方。我也在荀先生身边工作过,我认为毓敏是真正地理解了荀派,所以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吴素秋、童芷苓都是有发展的,孙毓敏很有可能形成孙派。看了《陈三两》我掉了好几次泪,很感人,唱得感情非常真挚。我最喜欢这出戏。《狮吼记》前面松一点,可以再加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余从:首先向孙毓敏表示祝贺。在戏曲的低谷时期,居然到四大京剧重镇展演15天,看了很振奋。毓敏对当代戏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应该在京剧史上记上一笔。从《狮吼记》中我看到了荀派的发展,贴近了生活,贴近了人物,贴近了观众,把观众引导到现实的思考上来了。这样的新戏体现了我们戏曲的灵活性,“大拼凑”不是戏曲表演艺术。戏曲表演的本体是以表演为主,不该靠许多其他手段,诸如布景和高科技的声光电来取代表演。我国的戏曲导演和表演理论方面做得很不够。因为搞表演理论,必须是搞表演的人。希望毓敏搞一些比较研究,要搞京剧艺术体系,就要靠表演者来做。看了毓敏的讲课,就很有理论。
著名戏剧编导罗锦麟:孙毓敏的舞台生活50年,这个题目就很深奥,包括了演出舞台,教育舞台,生活舞台,意义深远。目前戏曲界十分艰苦,搞这样的展演是很积德的。我看戏后十分激动,这么好的唱腔,念白,身段,说明她的继承与创新确实走的是正确的道路。每次接触,总感到她有一颗火热的心。这颗心已经烧了50年,每次见到我总是让 我关心她的学校,所以说她既是艺术家,教育家,又是社会活动家。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亲传弟子张学津:我和毓敏师姐是同学,59年又一起分到荀慧生京剧团。她的一生真坎坷。在荀剧团她跟荀先生学戏,学得真,悟得深,我们一起合作演出了一年多,一起演出《荀灌娘》,她演荀灌,我演荀崧。她分到荀剧团,台上台下跟随着荀先生,得到了真传。大家叫毓敏这个家,那个家,都是实至名归。这次看到毓敏这么多徒弟,也非常高兴,我认为她们都得到了真传,学到了流派的艺术,而不是糟粕和毛病。她们没有歪曲荀派,而是要展现出前辈当年的风采,不要去学前辈晚年的不足。毓敏这两出新戏真不错,在全国走了四个地方,演了14场,真有功力。我对师姐表示敬佩。
著名京剧音乐家王世明:看了孙毓敏老师的展演,我发现一个问题:三场演出将近9个小时,孙毓敏本人的演出只占两个小时,计四分之一,她把四分之三的时间都给了她的学生。说明她是无私地提携学生,宣传学生,给学生创造加强舞台锻炼的条件。另外就是她的创作方式很值得研究,她总是移植改编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这确实是一个捷径。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赵景勃:通过我和孙院长的接触,我感到她把“高尚”与“平凡”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既能够想到观众看戏的困难,派车接送观众,又能够与中央领导同志坦诚相见。在台上她很有灵气,在台下她又能进行理性思考。例如“荀派的手势”一文就分析得条条是道,她通过对荀派的总结,真是把荀派研究透了。足见她不是一招一式地模仿荀先生,而是师法荀先生的表演手法,创作手法,可以说她真正地学到了荀派的真髓。她在承前启后方面也做得很好,对学生,她是真传、真教、真帮、真带,这次带18名学生到京津沪汉展演就说明了这一点。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亲传弟子李翔:我和毓敏从1952年就在一起生活,学习。不但同班,同组,还同在一起学文化。那时她的想法总是比别人超前,接受能力特别强。我们还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学呢,她却感到“吃”不饱了,并且跑到学校外面大量地观摩前辈,甚至各种地方戏的演出。光观摩她还不满足,就千方百计地去找张君秋、何顺信学张派。她也一直酷爱梅派艺术,私下学了不少梅派戏。她今天的成绩,与她从学生时代就一直孜孜以求的钻研是分不开的。这次我看到毓敏有这么多学生也非常高兴。她真是桃李满园,总之,毓敏在京剧的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希望你们师生更加努力。
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副主任崔伟:孙毓敏老师的戏,我几乎都看过,她是我多年来崇敬的偶像。她可能不是天才,但是她确实勤奋,是以勤补拙的杰出艺术家。她以毕生的精力贡献给自己的艺术,她的生命与京剧已经不能分开。在今天她依然尊重传统,又积极创作。在我们对她五十年舞台生活进行理论研究时,我认为正是她的坎坷造就了她的成就。现在的青年演员为什么达不到孙毓敏老师这一代艺术家的水平,我认为就是生存的条件太好了,所以怕苦,怕累,追求不够,钻研不够。看了她写的《我这两辈子》,我感到她的“三辈子”也已经开始了,因为她在年逾花甲时,把学校升格到学院,把两出地方戏成功地改编成京剧,展现出艺术青春。而且在排演新戏中实现了自己“以主演为中心进行创作”的艺术理想,张扬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做到了少花钱,排好戏。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亲传弟子李玉芙:看到毓敏有这么多学生,而且都有嗓子 ,有扮相,都是大花旦的气质,我非常高兴。我希望同学们要学习毓敏的创作精神。她从小就有创作天才,在学生时代她就有创作欲望,就自编自演了一出《胖嫂回娘家》。有的同学连学校的功课都完成不了,她却感到“吃”不饱了,很早就出去观摩,什么戏都看。当时我们生活很艰苦,没有钱买票,她就跟剧场的检票员搞好关系,去看蹭戏。她看的多,看的早,一切都超前。她的精力充沛,从小对自己就要求非常严格,这出《陈三两》比《玉堂春》还累,唱那么多,一段反调就48句,这跟她小时候的基础,与她几十年一贯的刻苦精神分不开的。在我们这一班同学中只有她能当那么多的“家”,这 是非常不容易的。
首都企业家俱乐部常务副主任董玉林:我参加过许多座谈会,但是哪次也没有今天的精彩,能有今天这么高的水平。我看到许多专家当着面来夸孙毓敏,但是不过分,也不是吹捧,而是从艺术发展上,作为一种现象进行分析,都很有水平。因为孙毓敏是我们首都企业家俱乐部的名誉会员,所以她这次活动也是我们俱乐部的活动,我是作为她这次活动的总策划之一,对她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孙毓敏办事雷厉风行,要办事就一定办好,我认为就要有这种孙毓敏精神。我希望她的弟子们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要做演员必须要成名,有名的演员才能成事。我认为艺术家和企业家必须多联系,多团结,多合作。今天的座谈会实在太好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