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导演让梅兰吐芬芳

对于任何一个迷醉戏剧的人来说,梅兰芳这个名字是一座不容错过的丰碑,12月4日到5日,一出展现大师人格魅力与艺术魅力的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将在美琪大戏院一吐芬芳。该剧有三大看点:首先是交响乐团伴奏下的京剧演唱,使音色在平实中添了浑厚、在高亢中玉成旷远;其次是领衔主演于魁智以老生行当出演梅兰芳,透过梅先生创造的女性之美,刻画了梅先生秉赋的人格之真;第三,“梅剧团”(原梅兰芳京剧团)所在的北京京剧院,在梅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演出《梅兰芳》,本身就颇具意义。
昨天下午,导演陈薪伊在沪上接受记者访谈,介绍这出京剧节开幕大戏的同时,她也对记者诉说了她的“梅兰芳情结”。

谁说梅兰芳不好抽他耳光

没有激情,宁可不排———近期活跃在舞台的女导演陈薪伊有着对艺术别样的固执,但对于这出戏,按照她自己的话说,陈薪伊失去了惯有的谨慎和矜持:“梅兰芳是我景仰的人物!从小爱看大师的戏,那时买不起座位票,只能买便宜点的乐池票,不敢影响演出,大气都不喘一下地看贵妃醉酒,看梅兰芳演的贵妃摘花,几乎都能闻到花香。有人说我这部戏是夸大梅兰芳,我差点抽他耳光,我觉得,单只蓄须明志,已经定了大师一生的荣光,更何况他塑造的那些经典艺术形象。”
此次排演《梅兰芳》,其实已经酝酿了两年之久,但直到有一天,陈薪伊再次光顾梅兰芳抗战时期蓄须的思南路5号,看到小洋楼上紧紧关闭的一扇扇小窗户,她仿佛感受到了一个被囚禁的伟大艺术家的身影在召唤,她兴奋地说可以建组了。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严谨,才有了每一次新戏上演如火山喷发般的激情涌动。

交响京剧了梅兰芳生前之愿

陈薪伊很“作”,在北京演出梅兰芳的时候,她曾坚持要求长安大戏院拆除所有茶桌:“大师的精神,不容许边磕瓜子边看!”这样的“作”,其实是对艺术的敬仰和执着。
《梅兰芳》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交响乐元素注入京剧,该剧的整体构架,不是惯常的起承转合,而是“交响剧诗”的独创样式,全剧不以场次排序而以“乐章”划分,从序曲、第一乐章“散花”(描写梅兰芳到日本演出的盛况)到最后一乐章“醉酒”(描写梅大师蓄须明志拒不演出),全是以梅派经典剧目冠名。中西合璧的大型交响乐队在著名指挥家胡炳旭的执棒下,以磅礴的气势铺陈开一派凝重丰满的格调。对于这样一个创新,陈薪伊介绍:“这是梅兰芳大师生前一个未了的愿望。”
原来,对于京剧“一桌二椅小乐队”的传统,梅兰芳向来觉得是一种有限经济条件下不得已的无奈,在他的演出生涯中,只要有了一点钱,就努力做一些华美的布景。有一次,梅大师访问国外,看了一出歌剧《茶花女》,他被剧中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与绚丽夺目的舞美震撼了,一直到今天,梅葆玖先生都保有当时梅兰芳带回来的《茶花女》碟片,当时还年轻的他甚至被父亲逼着学习里面的花腔女高音。
于是,在这出重现大师人格艺格的大戏中,陈薪伊决定还一个大师未了的愿望:整个舞台呈现,布景、灯光、场面设置,极尽精美大制作的恢弘展示。表演中心区域是能自动升降的活动平台,凡表现梅先生的高风亮节处,或是在猩红鲜花铺就、云雾蒸腾的聚焦下冉冉升起、或是在强烈激越的音响效果中抒发心声。唱腔主旋、表演基调依然是偏重传统,但整个的体现意蕴却极富现代美感。几十人组成的交响乐队和合唱队、缥缈斑斓亦真亦幻的舞台区间,凸现其间的是一个个饱满鲜活的人物形象。

诗化矛盾蓄须明志与内心渴望

陈薪伊在导演《梅兰芳》时,把握到一个重要的路径,这就是梅先生戏格与人品的一致性。梅先生一辈子戏不离身,一部表现梅先生的戏又怎能离开梅先生的戏呢?于是,陈薪伊悟觉到应当用梅先生的戏来整合这部表现梅先生的戏:“梅先生放弃用舞台去讲解历史,他的那些‘她’被梅先生演化成唯美的诗;而我们也学着把梅先生演化成唯美的诗,只是还尝试把他的那些‘她’比喻他的境遇、心情……”
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撷取的只是梅先生人生的一个片断,用“剧情简介”中的话来说,“南京大屠杀惊得梅兰芳撕心裂胆,一个柔弱的,一个纯粹的艺术家,蓄须明志,开始了他一个人的抗战”——剧中的梅先生蓄须拒演,但一面玻璃背后的胡文阁所演的戏中梅兰芳却体现了他不忘艺术的渴望与痛苦。(记者 谢正宜)

(摘自 《新闻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