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东渡》
周龙 饰阿布仲麻吕

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学生,周龙两个字一进校就听说过,但并未说过话,一来 我在戏文系他在表演系,二来他为师,我是生。他的演出在学校观摩过,一次是 《艳阳楼》,一次是《钟馗嫁妹》,人物鲜明,戏很足。

想到要采访周龙是看了他在《贵妃东渡》中饰演的阿布仲麻吕。打了几次电话, 没想到他刚下了戏,就又上了会———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有纪律,直到前 日他才请下假来。

■我有意“不务正业”

记者:您是戏曲学院的教授,京剧武生演员,可您在《故事新编》中不光演话剧,还跳现代舞,是否有些“不务正业”?

周龙:如果说我“不务正业”的话,那我是有意的“不务正业”。但这里面有两层意思,首先,是我没有耽误过正业,传统戏、京剧、昆曲我有勇气说在同年龄段的演员中(我拿下的剧目),我演得是最好的,无论是专家还是老戏迷都是肯定 的。如果我今儿演了《故事新编》明演不了《挑滑车》了,那我就立不住了。那我 就真是不务正业了。

那么在“不误正业”的前提下,我是非常有意识有计划地在拓宽自己的表演领 域。从《巴凯》开始,我就有意地将传统戏曲的“符号”打散与其它艺术样式相融合,并力图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而且这种融合绝不是简单的拼贴。比如《巴凯》中 肢体语言的运用。在与日本、韩国、美国的艺术家合作的舞剧《恕》中我用了《伐 子督》的故事情节来影射二战。舞台上的多媒体播放的全是二战的资料。

反过来在根据《巴黎圣母院》改编的京剧《大钟楼》中我演的卡西莫多,又借 了很多歌剧、舞剧的东西过来,这种融合最终出来的作品,可能你很难用歌剧或舞 剧来界定,但它给观众带来了审美愉悦。所以说这种不务正业,是我今后艺术发展 的一个方向。

■我不能做复印机

记者:在《贵妃东渡》中您饰演的阿布仲麻吕唱、念、打都各有特色,但最让 我信服的是“做”。您一上场,就让人感觉您是一个日本人,这是怎么实现的?

周龙:从形体上借鉴了能乐和歌舞伎的动作。我去过日本7次,并且与日本能乐 的演员多次在舞台上合作过。我想这也正是得益于“不务正业”吧。阿布这个人物 是异邦人,又是李白的学生,在念白上我设计用“风搅雪”(京白,韵白混用)。 用京白突出他是异邦人,但都用又显得薄,尤其是那句“呈皇帝御览”的“览”字, 单“览”字入韵拖长,阿布这个人物的身份就突显出来了。这一招儿又用的是传统 的技巧,但不是照搬而是为角色服务。所以我一直认为戏曲演员一定不要做复印机, 老戏要演出自己的味道,新戏更不能简单搬用已有的程式、套路,否则还是复印机。 《贵妃东渡》一个简单的空身对单刀我们都重新排过的。这是我对自己对作品的共 同要求。

■变则通,通则立,立则达

记者:您是京剧表演系教授,又去过很多国家,您怎么看戏曲的未来?

周龙:戏曲肯定不会灭亡,包括能乐、歌舞伎,都会有一部分忠实观众,但为 什么百老汇的音乐剧会感动所有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京剧能否借鉴、吸收?我想 任何形式的艺术要发展,不变化而是固步自封很难真正有生命力。但不是简单变化 就完事了,还要变得通,不光老观众认可,新观众更要能接受。能有更多观众的话, 这种实验就可以立住了。感兴趣的人越多,我们立足的中华文化也会自有更多的人 来了解。我三月份去香港做艺术交流,其间就要在几所大学里开设中国传统戏剧赏 析的课。他们之所以请我就是因为看了我在香港、美国排的戏。变则通、通则立、 立则达,最终“达”的还是我们中华文化。所以我的眼睛始终向外看,我要做的是 一个国际性的艺术家。

小资料:

周龙,1965年生人,7岁于山东艺校开蒙。始习老生,后改武生,京、昆俱佳。 曾受业于尚长春、王金璐、厉慧良、李紫贵等梨园长老,深得“三昧”。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周龙留校任教,其间又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取得文学学士学位。1995年周龙与美国纽约希腊话剧团合作,排演古希腊悲剧《巴 凯》,反响颇佳。后一发不可收,先后与中外艺术家合作排演了布莱布特的《巴奥》、 《故事新编》,实验舞剧《恕》、歌剧《女人都一样》……周龙现为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北京市人大代表。 (《北京青年报》费子钝)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