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项文化工程,京剧音配像越来越表现出其深远的意义,三百多出剧目为国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一文化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李瑞环同志及文艺界人士的共同参与,他们精心策划、方向明确、甘于奉献、志同道合,使京剧音配像的录制得以顺利进行,并将于今年7月底圆满结束。
京剧音配像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李瑞环同志的精心策划和具体指导是分不开的。从1985年策划京剧音配像开始,定方向、定措施、选剧目、请导演、找演员、听录音、看片子及协调各方、策划资金,李瑞环同志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之多难以计算。1995年10月3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李瑞环同志在讲话中对京剧音配像工作的意义做了深刻的阐述,同时确定了“先易后难”、“先抢救在世艺术家的作品”的工作方针,使得这项工作有了良好的开局。2001年7月李瑞环同志又召开了京剧音配像工作座谈会,提出“善始善终”的要求,并制定了“分戏包干、齐头并进、统筹兼顾、流水交叉”的工作方法,把要录的戏分门别类,确定专人负责,形成了一个紧张有序的工作局面。今年1月18日他又召集京剧音配像项目牵头人分析难点,分解任务,使京剧音配像工作加速进行。
十多年来, 参与京剧音配像工作的人员方向明确、志同道合、甘于奉献、艰苦奋斗,文化部、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录音录像总公司等二十多个单位参与这项文化工程,人员计有1.5万人次。张君秋同志担任京剧音配像总顾问,不但带领他的弟子们抢救张派剧目,还同时操持其他艺术家的剧目,他在为音配像奔波的路上猝然辞世。天津市中华民族促进会副会长谢国祥为音配像工作殚精竭虑,直至为此操劳过度,过早谢世。李和曾同志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念念不忘音配像工作,在其生前组织、指导抢录了他的10个剧目。袁世海、马崇仁、迟金声、小王桂卿等人不顾年迈体弱,投身音配像工作。此外,一批老艺术家的后代、传人梅葆玖、谭元寿、李世济、叶少兰、杜近芳、张学津等都怀着对国家尽忠、对师长尽孝的历史责任感承担了配像任务。
记者 董鹏 (摘自 《今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