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央视重点推出的大型中华传统文化节目《中国戏曲大会》亮相荧屏,它以竞技答题的方式,将中华戏曲丰厚的文化积淀、精彩的艺术表演进行完美呈现,不仅让众多戏迷过了一把瘾,也让更多不懂戏曲的观众受益匪浅。但从中传递出的信息令人喜中有忧……

原创不足但有亮点

【遗憾】 《中国戏曲大会》是央视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后,又推出的一档原创节目,但从节目模式上来看,几乎就是《中国诗词大会2》的戏曲版,无论是百人团选手的舞台设计,还是王立群、赵景勃等专家们的即兴点评,无论是5位选手的个人追逐赛,还是最后的擂台争霸赛,几乎与《中国诗词大会2》如出一辙,甚至拷贝不走样。这证明了独创一个全新节目模式难度很高,借鉴、模仿成功模式确实更为保险。这从原创性看,多少有点保守。

【亮点】 《中国戏曲大会》在舞台上根据戏曲特点设立了一个表演区,使之与相对静态的古典诗词相比,它更具艺术表演精彩纷呈的动感美,这使观众有机会欣赏到京剧名家孟广禄的《铡美案》以及京剧《闹天宫》《花田错》、川剧的“第三只眼”、泉州高甲戏的木偶丑角……而有些专业演员也作为嘉宾选手一起参与答题,同场竞争,如张建国还当场演唱了一曲《苏武牧羊》。

节奏变快但有出错

【亮点】 《中国戏曲大会》为了追求全民共赏,较为成功的是将原本节奏缓慢的戏曲艺术,在荧屏上变成了短小精悍的艺术呈现,以适应当代观众的需求,每段短短一二分钟,取其精华,加上访谈、视频,使节奏变得更为明快。

它还突破了戏曲舞台框框,把赛题变得更为多彩有趣,让所有懂戏和不懂戏的观众都能喜欢,较好地普及了戏曲文化精髓。如在赛题设置上,兼顾了专业知识的传播和观众参与的兴趣,表演题、视频题、绘画题、乐曲题、辨识题、选择题、知识题……丰富多彩,形式各异。如运用视频,把常香玉表演的《花木兰》变成了形象生动的赛题。有些语汇“亮相”“走过场”“有板有眼”等都与戏曲有关,展示了戏曲与当代生活的密切联系。

【遗憾】 专家解题有说错。京剧学者翁思再指出,在解释一幅清代13位名角合影的画作《同光十三绝》时,王立群说这是沈蓉圃的画作,其实,梨园大家翁偶虹先生早就论证过,这不是沈蓉圃的画作,而是后人根据他的单幅画模仿拼凑而成。这一权威解释列入了《中国京剧百科全书》。

选手年轻但有局限

【亮点】 与传统观众大多是老年人不同的是,昨晚首期亮相的选手以年轻人为主,第一个上场的还是个9岁裘派花脸陈启,虽然他只得了97分,这对于孩子来说实属不易。喜欢黄梅戏的王贝贝、年轻裘派花脸方旭、语言女教师殷悦、喀麦隆黑人选手捷盖等,他们登场都洋溢着一股青春气息,显出了当代年轻人对中国戏曲的迷恋、追求。百人团中参赛选手虽职业、背景各有不同,但多为“85后”,其中有清华学霸、剧团才子、戏迷票友、青年演员等,昨晚最后胜出的年轻擂主是中国人民大学在读研究生张梦洁,而昨晚诞生的第二场5名选手也均是年轻人。这体现出传播传统戏曲,最终要靠年轻人的节目宗旨。

【遗憾】 但与《中国诗词大会》相比,不少选手都有专业背景,这也显示出戏曲的普及性与其他节目相比仍不够宽广。

据悉,《中国戏曲大会》共分7场,前6场为选拔赛,最后一场是总决赛,并诞生此次大会的总冠军。(记者 俞亮鑫)

(摘自 《新民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