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继无人

盔头,我国传统戏曲中人物头上戴的精美装饰道具,全用手工制作,可谓中华绝技。今年77岁的刘森溥老人做了一辈子盔头,手艺精湛,全国有名的京剧专业团体几乎都用过他的盔头。然而,现在,老人却在为后继无人发愁。
"我做了一辈子盔头,眼看快做不动了,可又不敢停下来,没办法,我最小的徒弟都快50岁了,现在的年轻人没人愿意学,后继无人哪!真担心这盔头技艺弄不好哪天会失传。"6月7日下午,在珠市口西草市街一家店面不大的"盔头器具门市部"里,刘森溥老人满脸愁容地告诉记者。
刘森溥老人15岁就进入宣武区当时有名的"三义永"戏装店当学徒,从此和盔头结缘。解放后,又转投师兄李德林的盔头作坊帮忙,担负中国京剧院及中国戏校的盔头制作,多年的勤奋工作使他技艺精湛。1955年作坊并入北京盔头社,最红火时却在"文革"中关门10年。文革后,老人又重操旧业,2000年,和另两位老师傅组织起来成立了现在的这个盔头门市部。

艰难坚守

谈起自己做盔头,老人两眼放光,一个接一个地把宝贝捧出来,向记者边展示边讲解。"京剧是国粹,这盔头,也同样是国粹啊。每一个盔头做下来,都要十几道工序,丝毫马虎不得,而且与之配套的也都要精品。头两天,中国京剧院的刘秀荣和张春孝两位老师为新戏《新三打白骨精》订做的口头刚刚取走……"
然而,一谈到盔头行业的现状,刚才还兴奋不已的老人马上沉没起来,点着一根烟,好一会儿才说道:"干这行,苦啊。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三年五载地当学徒?而且,学做盔头,光会技术不行,还得懂得丰富的戏曲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另外,现在京剧行业普遍不景气,也是影响盔头发展的客观的原因。"
刘森溥带过几十个徒弟,但大都转了行,现在只有三四人还在坚守。无奈之下,老人硬把已年近四十的小儿子拉了近来,半路学徒。

渴望收徒

6月8日上午,记者和刘森溥老人相约,走进了他们位于德胜门外南沙滩的盔头制作间。狭窄的空间里,老人的几位高徒正在为一场晚会的戏曲道具忙碌着,从业已20多年的刘文英师傅正在不足5平方米的工作间里用煤油喷灯焊制盔头上的饰物"大正风"。记者挤进去拍照,一股浓烈的煤油味直钻鼻孔,几分钟下来,喷灯烤得记者满头大汗,忙逃跑出来,一问才知,刘文英师傅每次进去一干就是小半天。其中辛苦,可见一斑。
临走时,刘森溥老人诚恳地说:"我还想带几个年轻徒弟,不能让这门绝技就这么失传呀!我欢迎有一定美术底子,能吃苦的年轻人加入这一老行当。" (京华时报 王百会)

咚咚锵小议:这个行当要是没了,京剧想发展也不行了,希望大家有兴趣,大家可以组织去看望老人。请发信到:sunxuezhi@xiquwenhua.com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