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楼(1878一1938)为"同光十三绝"之一杨月楼之子,原籍安徽怀宁,生于北京,曾拜在"谭派"老生创始人、第一代国剧宗师谭鑫培膝下为义子,依谭氏家族排名嘉训。幼入"小荣椿"科班,从杨隆寿习武生,后拜"俞派"武生创始人俞菊笙为师。

杨小楼天赋极好,天生一副气宇轩昂的魁梧身驱,扮相英俊潇洒。他性格沉静,善读书,并研习书法,平时眉宇间蕴含书卷英武气质,又天生一条高低宽窄兼备的、脆而亮高亢如裂帛的武生嗓子,更有他人所不备的炸音,为常人所不及,更无可效法。杨小楼家学渊源,师承名家,加之天资聪慧,更善采众家之长,融汇贯通化为已有,更为难得的是他精通少林、通臂拳术。在舞台上唱念做打无一不精,昆乱不挡,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创一代武戏文唱之先河,创造了众多优秀的舞台形象,有"活赵云"、"活霸王"、"活猴王"之美称。 杨氏祖籍 杨小楼的祖籍为安徽省怀宁县,早年属安庆府所辖。该县距程长庚祖籍潜山县不远,曾有杨氏祖籍为潜山之说,杨小楼本人曾误为祖籍乃潜山,故为杨宗年取字续潜。在怀宁县内有一石牌镇,镇有一村,村名杨家墩,即杨氏之祖籍。

据马彦祥之《杨月楼、杨小楼父子姓氏的新发现》一文(载1982年第八期《文汇月刊》),谈到访问杨月楼家乡的情况。杨氏早年并非居此,而且非为杨性,杨氏宗谱实为《王氏宗谱》。该地人氏杨、王,丁、陈,吕、李,姓氏不分,内外有别。元末时,因朱元璋与陈友谅于安徽和江西交界的鄱阳湖交战,当地人为避兵灾逃至此地,改变姓氏。据说杨氏家族本系王莽后裔。王莽篡位失败,光武帝刘秀复国,传旨灭王氏九族。王氏中一族逃至某地,被追捕官兵盘问,急中生智,见路旁有一棵杨树,便指树为姓。官兵信以为真,遂放过他们。其它王氏族人闻之,亦纷纷易为杨氏,以避杀身之祸。自此,本族人中以王为姓,对外则称姓杨。 梨园世家 据《王氏宗谱》记载,杨小楼的祖父只谱名基旺,未言其它。

《中国京剧史》中杨月楼条目下,蓝凡说,月楼父名基旺,为卖艺拳师。但在俞菊笙条目下,蓝凡又说俞氏幼从杨小楼祖父杨双喜习武旦。董维贤著《京剧流派》一书中,亦说杨月楼父为武旦杨双喜,俞菊笙幼时曾从其习武旦。曲六乙在《杨小楼艺术评论集》中说,小楼祖父大刀杨二喜,为老徽班武旦演员,长于拳术,善用器械,还说戏曲舞台上的"耍流星",杨二喜始创。《杨小楼评传》作者周志辅(即周明泰),曾与杨小楼有过交往,亦说杨小楼的祖父名杨二喜,是唱武旦的,以耍大刀片出名,绰号"大刀杨二喜"。《京剧知识词典》中亦说杨二喜为武旦演员。据此看来,杨二(双)喜是否即宗谱中的"基旺"?一为艺名,一为族名?有待进一步考证。

杨月楼之父,生于嘉庆末年(1820),以卖艺为生闯荡江湖。当年杨氏手推独轮小车进京,车上一边是刀枪把子,一边便是童年的杨月楼。父子在天桥把式场摆摊卖艺。恰被居住在天桥忠恕里的"奎派"老生创始人张二奎发现,张为杨氏技艺所惊。遂聘杨氏为忠恕堂的武戏教师。时张二奎的弟子俞玉笙正习武旦,自此科班的武技,均委杨氏传授。后俞因体魄魁伟,遂改习武生,更名俞菊笙。杨氏甚得张之器重,深感知遇之恩,遂令子月楼拜在张氏门下。

杨月楼(1844一1890)谱名久先,习艺后改名久昌,字月楼,幼入张二奎之"忠恕堂"习武老生。排名玉楼,与俞玉笙、陆玉凤、沈玉莲、程玉翠同科。由于杨父与张师的精心培养,杨、俞二人技艺出众,成为张二奎的左膀右臂,一时有"忠恕堂文武双璧"之称。

杨月楼于咸丰末年师满出科,在京很少露演,自立"忠华堂",曾收过几名弟子,均未成名。杨于同治末赴沪演出,时年约30岁。正值盛年,文武兼备,长靠短打皆精。尤以《安天会》之悟空,出台能翻一百零八个筋斗,一炮而红,轰动了上海滩。" 月楼面阔耳大,仪表堂堂,有"天官"之誉。以演《四郎探母》著称,"同光十三绝"画像中,有其所饰杨延辉像。其它如《打金枝》、《金水桥》、《回笼鸽》、《五雷阵》、《取荥阳》、《牧羊圈》、《捉放曹》、《桑园会》等均继张二奎衣钵。《安居平五路》、《镇潭州》、《群英会》、《取南郡》、《御碑亭》等,按程长庚戏路,而《定军山》、《阳平关》等,则宗余三胜。

张二奎能演武戏,故杨、俞二徒亦能演武生戏,可谓师承有门。《长坂坡》、《恶虎村》、《连环套》、《翠屏山》、《下河东》、《黄鹤楼》以及《安天会》、《水帘洞》、《泗州城》等,均为其杰作,尤以《长坂坡》更为拿手。他所扮的赵云,飒爽英武,挥枪酣战,犹如赵子龙再现。该剧仅在岁末封箱前一两日,方一显身手。他扮的孙悟空,身轻似猿,演技独到之处非一般人能比,颇有丰誉。当时人们敌视洋人之心甚深,视洋人碧眼红髯犹如马猴,故称杨之悟空为"洋"猴子,月楼姓与"洋"同音,因此人们赠他"杨猴子"之绰号。

光绪四年(1878)底,由程长庚呈请,杨月楼被保选为四品顶戴的精忠庙(梨园行会前身)庙首。两年后程长庚病故,月楼接任三庆班主持。光绪十四年(1888)十一月初七经张淇林(张长保)保荐,与王楞仙二人被选入升平署为内廷供奉。杨月楼虽进宫承差不足三年,却深受慈禧的信宠。据升平署档案记载,就在杨月楼病故之年的慈僖寿诞之日,还领受白银二十两、药四匣的赏赐。

月楼前妻陈氏,无出早丧,续室胡氏。胡家原是有功名的,因与"戏子"结亲,被革去官职。胡氏生三子,长子家传,次子家英,均按族谱"家"字排名,惜均早夭。惟三子幸存,名三元,即与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大贤"的"武生泰斗"杨小楼。月楼为使仅存的独苗继承艺业,在弥留之际,托孤于盟弟谭鑫培和杨隆寿,望精心培育三元成材,并嘱三元拜在谭氏膝下为义子,谭氏按家谱排名为嘉训。光绪十六年六月初一(1890、7、15)月楼病故,享年47岁,三庆班亦就此宣告解散。

杨小楼(1878一1938)乳名三元,为月楼之三子,幼随父学艺,8岁入杨隆寿的"小荣椿"科班(位于今铁树斜街)习武生,排名春甫,与叶春善、刘春喜、郭春山、冯春和、程春德(程继先)、郭际湘(水仙花)、谭春富(即谭小培)等,均为该科学生。13岁小楼父病故,便以嘉训名寄居大外廊营义父谭鑫培府中,1887年"小荣椿"班宣告解散,杨小楼未及满科,便结束了学艺生活。

杨小楼坐科之时,经杨隆寿、姚增禄、茹莱卿等精心培育,根底极其扎实。当时看功教师为武净范福泰(范宝亭之父),基本功训练极严,小楼亦刻苦勤奋学艺。向杨隆寿学了《石秀探庄》、《武文华》、《蜈蚣岭》、《八大锤》等剧。杨体魄高大,唱武戏没有身材适合的配角,仅演一般角色,被讥为"象牙饭桶",在班内颇遭白眼。为提高自己的技,请朱玉康、丁连升说戏,并经常与迟月亭、范宝亭、阎岚秋等切磋技艺。寄居谭府曾得到鲍吉祥指点,校正唱念字音,辨尖团字,又得傅荣斌操琴调嗓,技艺大进。谭氏又亲授《战宛城》,这出戏杨小楼演出是宗谭的。并请王福寿传《状元印》。当时俞菊笙的武生戏正盛极一时,凡俞演出,杨从不轻易放过,临场观摩默记在心。光绪二十二年(1896)小楼搭双奎班,杨隆寿、俞菊笙均在此班,小楼受益甚丰。俞念及杨的祖父是自己的蒙师,便另眼看待。某日俞演《挑华车》,派杨以三元之名扮黑风利,使杨与俞亲自交手,可谓亲传亲授。光绪二十六年(1900)杨拜在俞氏门下,甚得俞之器重,又亲传《铁笼山》、《艳阳楼》、《金钱豹》、《挑华车》等俞门独有的剧目。 (未完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