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东方网上贴了一篇文章,题为《龙套也不是好跑的》,没想到这种有点像文化观察也有点像生活随笔的短文也有人关心,今天一早,就有朋友打电话来质问我,说是文章里说到"今天我们为什么靠政府的高投入、强刺激也难以创作出精彩的剧目来?"这个结论有失偏颇。朋友还举例说:"我们不是有《曹操与杨修》吗?"
《曹操与杨修》这个戏我看过不止一次,本来我不想评论它,我不是搞戏曲理论的,说三道四还轮不着,而且一开口难免露拙。但既然朋友提起,我就有骨梗在喉之感,那么不妨谈点个人的看法。这个戏舞美好,灯光好,音乐好,布景也好,特别是演员阵容强大,有我所拥戴的尚长荣先生担纲主演,都不错,但我仍然不认为它是一出优秀的戏,至少不够经典。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它没有可以传唱的段子。从问世至今少说也有十年了吧,这期间得了不少奖,还走出了国门,不少喜庆的场合,尚先生也唱其中汉祚衰",充满了激情和张力,但坐着欣赏是可以的,要学唱可谓难矣,光一个"祚"字,对戏迷解释也得半天。也因此,我没听说一个票友会唱。
京剧从它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它是下里巴人的玩意儿,偏偏到了今天,突然脱胎为高雅艺术,阳春白雪起来。也因此,创作人员刻意追求高雅,瞄着得奖的目标操作,结果事与愿违,与老百姓就产生了距离。难以传唱,就是其中的毛病。
一出戏要流传,要唱红,我认为要做到两点,一是出人,也就通过演戏使新人名角脱颖而出,这个任务比较难;其次是要有一两个段子让老百姓可以传唱,这应该不是难事吧。传统戏至所以流传至今,除了流派的载体,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可以传唱,比如《空城记》有"我站在城头观山景",《四郎探母》有"杨延辉坐官院",《打渔杀家》有"昨夜里吃酒醉",《甘露寺》有"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连现代京剧也留下了不少段子,至今给人印象深刻。我觉得其中最有传唱性的是《智取威虎山》,好几个名段流传至今,只要演员在台上一开口?quot;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台下就摇头晃脑地跟着唱,场面相当热烈。在这里我还要申明一下:现代京剧的成功不是江青的功劳,她是来摘桃子的。这个过程圈内人士都清楚。再看地方戏,也有不少著名唱段,比如越剧《红楼梦》、《祥林嫂》、沪剧《罗汉钱》、《碧落黄泉》、《阿必大》、豫剧《花木兰》都有段子至今还在老百姓中间传唱,连黄梅戏《天仙配》也有个"夫妻双双把家还"呢。我甚至敢说,纵观中国戏曲史,一部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个段子的传唱范围和传唱时间。
如果同意我的观点,那么我希望制创人员在创作一部大戏时一定要在普及上狠下功夫,创作出一两段旋律生动、唱词浅显、道理通俗、形象丰满、琅琅上口、可以传唱的段子。如此,演员容易出镜,票友容易学唱,戏也就容易打响,票房收入也就高了,得奖也就多多了。
龙套也不是好跑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