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这篇贴子在论坛贴出以后,曾有网友与我商讨,以为不该对演员如此刻薄地批评。因而我要声明的是,我向来主张艺术批评应该“对事不对人”,对人可宽,对艺需严。此文绝无意于针对演员进行讽刺挖苦。对于演员个人,我也愿意抱着宽容的态度表示谅解,在演出中有此等“遭遇”,也颇值得同情。而使我心中有不得不吐之言的,也并非是一个演员的一次意外失误,而是那一晚的演出所折射出来的京剧面貌--衰落的面貌。
曾记得有一次因为查资料,翻阅过一本62年的《人民日报》,看见每一期上都有很多当日的演出预告,那些院团,那些戏码,那些我们这辈人只闻其名却无缘得见的角儿!坐在阴暗的旧图书馆中,一页一页地翻着发黄的旧报纸,伴着丝丝的尘土味儿,我觉得自己像在翻阅一个时代。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总是有人提什么“振兴”,总有人念念不忘过去的“辉煌”。今日之于当年,在那些曾经亲历时代变化的人眼中,该是何等可哀可叹!
我当然不是主张京剧应该“光复”当年的好情景,在如今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京剧只能是众多文化门类中的一种,只能是一部分人的选择,而且是一小部分人,一小部分与传统文化有缘的人。京剧不得不认可自身在文化处境中的这种“退守”,而且,唯其如此,唯有认清自身的位置,认清自己的个性与独特价值,才能够在纷繁的文化环境中自信地立住。“退守”不是自暴自弃,不等于说可以在艺术水平上降低标准,相比于流行的时尚娱乐文化,京剧反而尤其需要突显自身的精致,突显属于戏曲本体的艺术魅力,突显属于“自己”的东西。否则,失去了个性,就只有在从众的热流中湮没无闻。我所谓的“衰落”,并不是指市场与受众相对于当年的下跌,并不是就时间上的纵向比较而言的,而是指作为当下存在的一个艺术门类,京剧演出没有达到应有的艺术水准。
这类日常演出何以如此不济,原因当然很复杂,也不完全是演员的责任。但是,无论如何,舞台上演的东西是不应该衰落到这等地步的,因为台下仍然有人,仍然有人想看、仍然有人会看好东西。譬如那叠发黄的旧报纸,平日也只好躺在图书馆的藏室里,在灰暗的角落里慢慢地积上厚厚的尘土,直到有人想起它所承载的那一小段历史文字,被偶然地翻一翻,又接着睡下去。京剧是古典的,但并不只属于过去,大约不至于落得类似的下场吧!
9月来了,10月将近,又要过节了,又有演出季了,又可以过把瘾看看名角儿的好戏了。我诚然兴奋,却宁愿不要每次看戏的时候都像过节这么隆重。
本贴由竹笋于2002年9月04日18:54:38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