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30日,撕边在济南山东会堂看了一场由山东省京剧院复排演出的《奇袭白虎团》(第五场),看到王团长、严伟才和志愿军、人民军官兵,每人的动作都像机器人或木偶那样生硬呆板,令人忍俊不禁,这又一次证实了我对样板戏的看法,不禁想起前些日子某论坛上某先生的帖子。
某先生因撕边对“样板戏”不敢恭维而称撕边为“感情激烈的人”,“言辞过激”。这两点撕边并不能接受,事实上是由于该先生对样板戏情有独钟而对撕边产生了过激看法。不过,撕边并不想辩解,可能年龄、经历不同,见解不容易求得一致,也不必强求一致,您可以继续喜欢“样板戏”,我不拦阻,我也可以继续不喜欢“样板戏”甚至其它现代京剧,并表示我的反感。不过,撕边的反感并不是一时的冲动,是多次体验得出的结论。
撕边认识京剧是从传统戏开始的,自幼受到传统戏的熏陶,有幸亲眼目睹四大须生的风采,也经历了十年浩劫,曾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忠实信徒一度相信旧戏是描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糟粕,而且在相当长时间内不敢再唱旧戏而转学新的现代戏,从《节振国》开始,到后来的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的全部唱腔都学会过,并且还曾教会学生排演出全部的《红灯记》。慢慢地,对样板戏有点厌倦了,背着人听京剧老唱片,偷听国外电台播放的传统京剧。后来才知道,在全国人民只许看八个样板戏的年月里,敬爱的领袖毛主席却命人从牛棚里抽调演员录制传统京剧供他一人欣赏,敢情帝王将相老百姓不能看,只有毛老爷子可以看?
打倒四人帮后,经过一段沉寂,北京京剧团以《逼上梁山》开头(选这出戏显然是因为当初毛对延安平剧院的此戏作过肯定),逐渐打破了禁锢,恢复了传统戏的演出。
回过头去看看,看京剧传统戏就是比看现代京剧要过瘾。京剧在古典戏曲基础上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程式,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虚拟、夸张、写意,那些适宜于虚拟、夸张、写意的程式具有较高难度的技巧性,艺术性,因而特具魅力,使观众着迷。由于古代人物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所以运用京剧程式夸张的手法去表现古人时,观众能够很自然的接受。而现代人物离我们现实生活太近,必须用类似话剧的写实手法,如套用虚拟夸张的京剧程式来表现现代人物,观众会感到很不自然,非常别扭。所以说,京剧实际上是不擅长演现代戏的。几出“样板戏”的成功主要是在唱腔上,而凡是唱腔成功的,又多半是因为大量采用了传统京剧中的唱腔精华,论功劳的话应首先感谢设计传统唱腔的前贤而决非江青于会泳之流。受江青之流“三突出”方针的影响,“样板戏”把“主要英雄人物拔得太高,唱腔上用的高腔过多,特别是每唱到”共产党“”“毛主席”必直奔最高音并伴以《东方红》旋律,千篇一律,无一例外,听多了也令人生厌。现在流传的如《智取威虎山》的“朔风吹”、“穿林海”,《沙家浜》的“朝霞”、“风声紧”,《红灯记》的“十七年”等之所以能受人喜爱,不就是因为这些唱腔基本上是从传统戏唱腔搬过来的吗?看来并非“样板戏”之功也!
本贴由撕边一锣于2004年1月02日22:44:02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