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演出,我们拿出收入的60%进行演员的劳务分配。以台上的主演和龙套演员为例,双方的劳务规定相差15倍,龙套演员有保底工资,一场演出不可低于200元,但主演能否全额拿到这15倍的酬劳却要根据当场的售票额决定。”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回忆起这些年京剧院的转型之路时感慨颇多。现阶段演出市场竞争加剧,京剧需要创新,在内容方面既要留住国粹精华,又要考虑消费者的欣赏习惯。但从院团整体方向的把控上创新却又不能只停留在艺术层面,而是要将人才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舞台之上,保证演出的质与量。
北京商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演出市场中,京剧如何保证自身的竞争优势?
李恩杰:京剧的发展落实到院团之上,最为关键的还是两件事儿,“出人”、“出戏”,现在我们所倡导的出精品、出效益,最根本的也还是要回归到这两方面。但追本溯源,人才培养是剧院存在的根本,一个强大的剧院需要有充分的人才储备。在北京京剧院的历史上,可以总结出三轮大规模且成功的人才培养。首先是在1979年建院之初组织的大规模青年演员集体拜师活动,最终这批青年演员都成为剧院的栋梁之材,支撑了剧院一个时代;80年代后,剧院从戏曲学院引进了王蓉蓉、杜镇杰、李宏图等一批优秀人才,为重点培养具有潜力的青年演员,北京市青年京剧团应声而立,随后这些业务骨干成为近二十年剧院的“领衔主演”团队;而目前的这一批青年演员则是北京京剧院通过举办擂台赛、擂台邀请赛,鼓励青年演员举办个人专场、面向市场竞争等方式,为青年演员搭建成长平台。自2011年起,剧院面向35周岁以下青年演员举办了“魅力春天”青年演员擂台赛,8年间共举办擂台赛、擂台邀请赛10次,有160名青年演员获得了参赛机会。在坚持演员后续培养工作的情况下,目前剧院的200余名演员中已有超过半数的演员可担纲台上主角。
北京商报:能否立足于市场是衡量院团优劣的重要考核标准,那么北京京剧院如何在艺术传承中找到合适的市场定位?
李恩杰:有人,才能有戏。但有了戏之后如何让戏在行业内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是要落回到为人民群众提供艺术产品之上,最终我们要解决问题是让演出有人看。一直以来,很少有观众通过买票的形式走入剧场观看演出,院内总结了多方面的原因,但近年来我们认为,此前在对待这类问题的看法有失偏颇,将更多原因都归结为了客观因素,寻找剧团自身建设上的问题似乎找得不太够,所以近些年我们更多是在剧院内部进行改革。自2010年以来,剧院在市场化的方向上首先破除了追求“上座率”传统思想,取消赠票、放弃组织观众措施,而是依靠把戏演好,将观众请回剧场;其次艺术品质的提高也是必要的,让老戏呈现新面貌,解决时长过长、故事情节推进慢、剧本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在新戏的创作上追求高水平;最后剧院建立了以演出收入水平决定演职员绩效工资水平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
北京商报:北京京剧院面向市场已经形成了诸多改革,但在剧院内部是否也进行了相关的改革和创新?
李恩杰:2012年后我们在剧院内部逐步实行了“项目制”改革,这个制度和京剧的本质特征是相吻合的。项目制的本意是改变院团原有的权力结构,过去,我们更多实行的是常规的行政体制管理,由团长统筹团内工作,院内负责整体工作的部署。“官儿说了算”一直是为常态,但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思考如何让演员在可承担的范围内去推行“角儿说了算”,便实行了项目制改革。演员可以作为项目负责人进行演出立项,通过后项目组成员的挑选是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选择的,每周我们都会有业务协调会,院领导等主要是负责帮助协调相关事项,而剧目怎么演,时间、地点、排练等都是由负责人全权把控。但这种改革不光涉及到了演员,剧院本身也将项目做为管理的对象,又将剧院所有的工作全部转化为项目,大到一个建设工程、一个跨年度跨国度的系列演出,小到一个花费几十元的设备维修。将资源合理的配置给项目,按项目进行成本核算。
北京商报:改革和创新已然是必行之势,那么这途中北京京剧院是否有相关措施能保证整体的管理的规范化?
李恩杰:剧院现阶段最为强调的就是按规矩办事。自2010年以来,剧院面对剧院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规范财务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演出经营管理入手强化制度建设。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全、由浅入深的过程后,积累了五大类、60余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体现项目制运营管理机制要求的,对剧院整体工作全面覆盖的完整制度体系。可以说剧院内部的现行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运作体系。比如演出排练,排几次、什么时候排、怎么排、应该走什么样的程序都在规章制度中有所体现。甚至在演戏上我们也在追求标准化,虽然京剧一场戏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流派,但一些规范化的内容还是可以总结出来,于是我们开始一出戏一出戏的规整,包括舞台调度应该怎么走、音乐是什么、灯光如何配置,北京京剧院也希望在这方面再向前迈进一步。
北京商报:在市区演出收入稳定提升的前提下,北京京剧院是否有一些“走出去”的做法?
李恩杰:作为首都的艺术院团,为老百姓尽可能提供方便的看戏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自2012年开始实行“每周一星”的品牌项目,我们在京郊的不同方位选择了5个剧场进行演出,并且保证每年演出不少于60场。目前北京京剧院已经相继走进大兴、密云、平谷、海淀、通州、门头沟、昌平、顺义、廊坊、房山、亦庄等多个京郊区县及河北、天津等地。院团内的领衔主演会在“每周一星”中进行特别场演出,在领衔主演之外,每年通过剧院内部演员报名、竞争,由艺委会选出60名优秀演员参与项目。但送戏下基层我们也坚持一贯的原则,其一演出必须是长安大戏院的水平;其二坚持售票,在低票价之上只卖不送,即便是10块、20块我们也要售票。事实上我们也是通过这个途径检验演出是否合格,如果即便是低票价观众也不愿意掏钱的话,我们就要开始反思剧目是否出现了问题。(记者/卢扬/穆慕)(摘自 《北京商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