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一”期间,在北京的戏曲舞台上曾经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同一档期接连上演的三部新戏———现代京剧《华子良》(天津京剧院)、现代京剧《江姐》(中国京剧院)和历史京剧《蔡文姬》(北京京剧院)竟然都出自老导演谢平安一人之手。人们在钦佩谢导“一赶三”的高超水平和超人精力之余,也不得不面对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无奈的现实———国内优秀戏曲导演极度匮乏,戏曲艺术改革正面临着一次空前的导演人才危机。
近年来,在全国各戏曲艺术院团中掀起了一股全新艺术观念下的创作演出热潮。而这全新的创作观念对戏曲导演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传统戏曲功力,又要有全新的艺术思维和全面的艺术修养。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戏曲导演的培养体系难以适应这一全新要求,符合这一标准的戏曲导演人才奇缺。于是,一些院团为了达到创新突破的目的,不得不起用一批与戏曲颇有渊源的戏剧导演,如京剧《宰相刘罗锅》邀来了著名戏剧导演林兆华、田沁鑫,昆曲《贵妃东渡》请来了话剧导演曹其敬,评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请来了戏剧导演李六乙……一时间,戏剧导演红透梨园。
那么,优秀戏曲导演为什么会出现资源危机呢?首先,从戏曲导演的专业教育来看,与市场全面接轨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就北京而言,众多戏曲院团的戏曲导演人才培养基地只有中国戏曲学院一个,而且还不是每年都有这一专业。其次,从目前的人才机制来看,还缺乏对于戏曲导演这一特殊行业的专门研究,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科学的人才培养、引进、管理、竞争和激励机制。其三,青年戏曲导演的生存环境令人堪忧。著名戏曲音乐家朱绍玉认为,在一些人眼里对于戏曲导演还存在着世俗观念,很多戏曲界的“老人”对刚刚毕业的年轻导演不屑一顾。由于年轻人本来就对传统剧目掌握有所欠缺,再加上没有实践经验,很多原本很有希望的好苗子不得不选择了改行。朱绍玉先生提到的年轻导演实践机会少的问题,其实与一些院团目光短浅,重拿奖,轻培养的做法不无关系。一方面是名导演们被争相邀请疲于应付,另一方面是年轻导演无戏可排,形成了恶性循环。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北京戏曲学校校长孙毓敏指出,培养戏曲导演人才,最好的办法是从一些有舞台经验的演员中选拔人才。去年北京京剧院的一部小剧场京剧话剧《马前泼水》市场成功,而导演张曼君也由此脱颖而出。这与张曼君既学过戏曲,也进修过戏剧导演的经历密不可分,她的成功给戏曲导演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人们期待着更多的张曼君出现在梨园当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