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过了昭关,但仍在被追赶,这就开始了《芦中人》和《浣纱河》的故事,这两出戏都不长,内容上也颇为相似,所以也常被人合为《浣纱记》来演。伍子胥被江水阻拦,藏在芦苇中,幸赖渔人相助得以渡江,而后又因饥肠漉漉,向河边的浣纱女乞食,两人为除伍员后顾之忧,一假一真分别投江明志。比起《文昭关》来,这两场起对“伍员”相对是个喘息的机会,而主要的表演让给了丑角和旦角,但接下来的《鱼藏剑》又必须牟足劲头了。事实上,到这里全部《伍子胥》的第二部分就完成了,伍子胥已经顺利逃进了吴国地界。接下来的情节就是为刺杀姬僚而展开了。
《鱼藏剑》讲伍员吹萧乞食于市,遇专诸结为兄弟。吴王之弟姬光素慕伍子胥智勇,收为宾客共谋大计。余叔岩唱《鱼藏剑》有一段非常出名的〖西皮原板〗转〖快板〗唱腔,就是“一事无成两鬓斑”,唱词如下:
(西皮原板)
一事无成两鬓斑,叹光阴一去不回还。日月轮流催晓箭,看青山绿水在面前。恨平王无道纲常乱,信用无极狗奸谗。他害我满门真悲惨,我与奸贼不共戴天,实只望到吴国借兵转,(快板)行至在昭关有阻拦。单人避难常遮掩,在黎阳山下遇高贤。设计救出了昭关险,马到长江无渡船。多蒙渔夫行方便,他为我投江实可怜。浣纱女,心好善,一饭之恩前世缘。眼望吴国路不远,报仇心急马加鞭。 这段唱无论是杨宝森的《伍子胥》,还是谭富英的《鼎盛春秋》都不唱,大概是唱词与前后都有重复吧,颇为遗憾。最近有的青年演员加了进去,效果还不错。说起《鼎盛春秋》,是《伍子胥》的另一个戏名,但一般只从《浣纱记》开始演。谭富英和金少山有唱片留世,解放后与裘盛戎的演出也被配了像。在《鱼藏剑》一折中,谭富英的一段〖西皮原板〗转〖流水〗很是好听:
(西皮原板) 姜子牙无事垂钓溪,时衰运败鬼神欺。周文王梦飞熊夜扑帐里,渭水河访贤臣扶保社稷。东迁洛邑王纲坠,(流水)各国诸侯把心移。困苦的英雄似蝼蚁,眼见得含冤化灰泥。英雄落魄谁周济?只落得吹箫讨饭吃。 我十分喜爱谭的这段,时常哼唱。尤其“姜子牙无事垂钓溪”一句让人联想到他在《四郎探母》中的那句“弟兄们分别十五春”,真是妙笔。
杨宝森在《鱼藏剑》里也有很多著名的唱腔,论创造首推〖反西皮散板〗。这是伍子胥欲打动吴公子姬僚的一段唱:
(反西皮散板)子胥阀阅门眉第,落魄天涯有谁知。可叹我父母的冤仇沉海底,俺好似凤脱翎毛怎能飞?伍子胥,伍明辅,父母的冤仇不能报,爹娘呃!
汪派传人王凤卿也有此段录音,但对比之下可以看出杨宝森对逐句进行了深化和再创作,使其更加鲜明,更好的展示了伍员的哀诉心情,强化了悲壮激越的感受。接下来的〖二六〗也很精彩:
(西皮二六板)富贵穷通不由己,也是我时衰命运低。我本是楚国功臣家住在监利,姓伍名员字子胥。恨平王无道纳儿媳,信用那奸贼费无极。我的父谏奏遭屈死,一家满门血然衣。闻听得千岁招贤纳士多仁义,我是特地前来借兵报冤屈为臣来在吴国地,还望千岁把难人提。伍子胥有日得了地,知恩报德不改移。
当伍子胥向姬光推荐专诸刺僚后,本有一句〖摇板〗“风吹云散见虹霓”,这句唱是拔高了唱出来的,是“伍子胥”在台上的“收山之作”,杨宝森无能为力也就作罢了,为了全部唱腔的完整,后来的学杨者凡有条件的还是传承了这一句。
最后简单说几句《伍子胥》的最后一折《刺王僚》,《刺》应看作是《伍子胥》的延续之作,因为里面已经没有伍子胥的活儿了,而观众的焦点转成了花脸“姬僚”,这种处理在杨宝森的另一个看家戏《杨家将》里也可一见,“大坏蛋”少见地成了大轴。
《刺王僚》是金少山的代表剧,没有人能超过他的。此折在金之后的传人王泉奎独霸剧坛,经常单独上演。后来的花脸演员就不再单演《刺王僚》了,像裘盛戎、方荣翔长此折都很有特色,但不单演。方荣翔还在前面创唱了一段〖流水〗,但此折最脍炙人口的还是那段〖西皮〗,我把戏考中的唱词抄在下面,算为本篇作结。
(西皮导板)列国相争干戈厚,(原板)弑君不如宰鸡牛。虽然是御弟的恩情厚,各自机来各自谋。孤昨晚一梦真少有,有孤王坐至在打鱼一个小舟。见一个那鱼儿在那水上走,它口吐寒光就照孤的双眸。它的冷气搜身孤难消受,高叫声那打鱼的人儿,你就快把那个船来收。有孤王我正在那高声喊叫无人救,扭回头我又不见那个打鱼那个小舟。孤醒来正在那三更后,止不住我浑身上下一阵一阵,阵阵冷汗流。吉凶二字孤解也解不透,御弟与孤你就解根由。

本贴由裘迷于2003年8月16日18:41:16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