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上为杨宝森争得沸沸扬扬,在MSN与朋友谈及此事,倒也十分有趣,现将谈话内容总结一下,发个帖子,诸位看着顺眼不顺眼的,请多包涵了,毕竟是我们管窥蠡测而已。
一、京剧靠什么吸引观众
撇开现在不谈,只是想说说京剧鼎盛时期,究竟靠着什么吸引观众进入剧场,当然了,京剧是以角儿为中心的,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观众进剧场所希望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因此程砚秋先生说,京剧笑是真笑,哭是假哭,不能让人看戏看的郁闷,心情不好了,就没有人愿意看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京剧的悲剧也同样会给人美的感觉,而看下来并不会泪流满面的原因了。
从演员的表演来说,无论是唱念做打,都需要给人以美的感觉,也就是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这也就是为什么火爆的戏往往卖座的原因。
以老生行当来说,比较有卖点(其实就是比较火爆,能给人感官刺激)的戏大概包括几类,即:靠把戏、衰派戏、红生戏,谭富英先生擅长靠把戏,而他祖父老谭的衰派戏则没有,马连良先生擅长衰派戏,却在临潼山失败后没有再贴靠把戏,最全面的应当是周信芳先生,靠把戏、衰派戏还是红生戏都有,不能否认,小谭、南麒北马的唱工都是极好的,但是从其剧目来说,各有所长,有卖点,而李少春在拜余之后,首演的也是靠把戏战太平,既便如此,还是收入不够,因此才有猴戏的问题,猴戏也是有卖点的,但是却不是正经老生行当,余氏自然不乐意,可是不乐意归不乐意,李少春一直没有放弃猴戏。
回过头来看杨宝森,从他三十年代以后的演出剧目可以看出,他的靠把戏也就是定军山、阳平关,三十年代一期还能贴三、四场,到了四十年代,一期也就是一、二场了,三十年代往往头一天唱定军山,到了四十年代,定军山则往往贴在第十天左右了,他的身体状况不允许,这样的戏并不适合他唱,四七年的定军山有录音,听起来很累,而且不好听,估计打的更累,也不会好看,但是他却不得不贴这样的戏,因为他很明白卖点问题,如果不贴靠把戏,他又靠着什么找卖点呢?杨宝森先生是深谙其中道理的,所以才会以不可为而为之,勉强贴出定军山,演出效果不见得怎么好,但是好歹对观众有个交待了,杨先生贴的衰派戏大致有桑园寄子,打棍出箱,除此之外,几乎都是以唱为主的安工老生戏了,红生戏好像几乎不见贴过,这个说法可能不准确,如有方家提供其他意见,不胜感激。
二、杨宝森先生的戏为什么不卖座
在第一点中已经说了卖点问题,杨宝森先生到后来身体不好了,确实贴靠把戏有困难,其实四十年代末期已经不行了,当时推出全本伍子胥的时候,有战樊城,后来给去掉了,因为战樊城有个枪下场,杨先生胳膊抬不起来,觉得吃力。
靠把戏不能贴了,自然得另外想辙,这才会有杨家将和伍子胥的出台,我们猜测,可能是觉得一般的唱工折子戏不够一卖,因此才会卖串烧,这也是不得已的事情,伍子胥就显得很唠叨,见人就提一遍爹娘怎么惨死,朋友的话“把伍子胥弄成祥林嫂了”,不容否认,杨先生的唱功确实好,非常的讲究,胸音用的很好,小腔细腻,从某种程度来说,超过了老余。
杨先生调门不高,但韵味实足,容易引起共鸣,听独立的一两段是很好的,但问题是,在剧场究竟会是怎样的呢,杨先生晚年,身体已经很糟糕,据前辈说,他的上身是不动的,台步走起来都很困难,想想这样的状态,加上他低沉的唱,估计难以给人以精神愉悦感,不卖座也在情理之中,而解放后在天津,更有厉慧良的火爆登场,自然令杨先生的状况更加糟糕。
现在常有说法,说杨先生不媚俗,首先问题是,什么叫媚俗?如果说唱现代戏叫媚俗,那么谭富英也不唱,如果说演戏火爆就叫媚俗,能吸引观众,媚俗有什么错吗?京剧是演给大众看的,不是演给内行或者资深票友看的,试问,有几个俗众能从音韵的角度去理解京剧的演唱?所有舞台表演艺术的目的都是要给观众以愉悦感。
坚持走自己的路子,杨先生确实是值得尊敬的,但是他走那样的路子难道是心甘情愿的吗?可能也未必如此,以他的客观条件确实难以追求火爆,他不是科班出身,虽然跟钱金福学过身段,毕竟没有经过科班的严格训练,功底肯定有所欠缺,不过从他的相片来看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有一张打棍出箱,真是漂亮,能做到这点已经不易了,只是后来条件所限,不得已才会从唱功戏找出路,他的调不高,只能追求韵味,从而失之高亢,其实高亢与韵味并不矛盾,只是高亢中的韵味更加难以掌握罢了,这与诗词中的豪放婉约有点类似,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看似平淡,却于豪放中有无穷韵味,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看似婉转,却失之豪放;走低之后则容易婉转有余,豪放不足,旦角还好说,老生则表现为“酸”,例如“子胥阀阅门楣第”一段,王凤卿唱到“伍子胥呀啊,伍盟辅”的时候,走了高腔,英雄失路之悲,壮士扼腕之叹,令人无限感慨,而杨先生却走低,给人感觉就是一“落第秀才”——朋友的话。
可是杨先生难道真的不想走高吗?想来未必,只是条件所限罢了,这跟他靠把戏的无奈是一样的。
三、后辈学杨到底学了什么
后辈学杨,学的是三十年代的杨先生呢还是五十年代的杨三爷?应该是后者吧,杨先生自己既然都是不得已,后辈们好好的嗓子,干吗非要那样呢?而杨三爷的身段可曾有传?余叔岩教李少春可是教身段的,老谭也教身段,而学杨者学过杨宝森先生的身段吗?应该是没有。
楼下那个轱辘椅子功,确实是基本功,只是后辈们连如此的基本功都不练罢了,因为他们有说法,杨先生晚年就是那样的,用得着吗?
如果真的要学杨,那就应该学杨的精神,也就是如何扬长避短,寻找自己的路子,而不是一味的学杨的低调门,现在的演员如果不学轱辘椅子功,只能说明基础的身段没学会,没学好,而并不能说明轱辘椅子功是什么高深的功法,杨先生练过基础功,早期身段也过得去,但是其身段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他能跟李少春比吗?刘曾复说定军山除了老余小谭就是杨宝森,李少春了,李少春可是能武生啊,相信就是在杨先生身上功夫最好的时候也没法演铁公鸡吧,杨先生晚年,台上表演僵硬,演唱技巧则炉火纯青,但是京剧不仅仅是演唱,自然票房价值大打折扣,后辈学杨,当将杨之演唱技巧用于其他剧目,而不是仅仅演出杨派剧目,那样只会离观众越来越远,你放弃了吸引观众的玩意,那观众凭什么被你吸引呢?我们可以指责观众没品味,没文化,可是过去的观众就有品味,有文化了?事实是,过去的京剧观众,文化层次不见得有多高,而现在是文化层次高的人也不愿意看京剧,这难道仅仅是观众的问题吗?京剧既然放弃了卖点,那么凭什么要人买呢?
对比现在的所谓偶像歌星,当年的诸位名角又何曾不是偶像级人物,如青春偶像李少春、言慧珠,潇洒代言人马连良……而当京剧业内放弃偶像,而追求杨宝森的时候,无异于要观众接受枯燥的理论,看戏是为了放松,一般的俗众,谁愿意在一天劳累之后还去追求音韵,唱法研究?因此,京剧丧失观众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四、杨宝森的影响
杨三爷身后红,这已经成为一句流行语言,而且总有人冠以艺术经过时间考验云云,其实这些都没有多少道理,现在唱老谭派的还有几个人,别说老谭派了,真正唱余派的又有几个?难道都唱了杨派就说明杨派经过时间考验了吗?这样的话实在难以服人。
杨三爷的唱低回婉转,很是耐听,可以吸引很多不进剧场的人,杨派戏多为唱功戏,对身段要求不高,一般票友票起来比较容易,而演员演起来也不至于太难,但是这样下去会怎么样呢?现在的京剧舞台上到底还剩下几出戏呢?别说汪派什么的了,老谭派的戏又能见着几出了?剧场里面到底在演些什么呢?
当演员功底全面下滑的时候,也只能靠点花架子来吸引眼球了,好像在破旧的店铺外面挂红绿纸条一样,大制作什么的也就是这么来的了,可惜的是没人卖帐罢了。
京剧走到今天,除了抱怨大环境,是不是还应该想点其他的呢?杨三爷把京剧的唱念做打变得只剩下唱,拿什么吸引观众呢?只能贴点红绿纸条罢了,可惜的是,这红绿纸条价格不菲啊!
当今的追杨者,往往看不起追星族,如于迷、素迷等等,而他们对杨宝森的盲目尊崇,比起于迷、素迷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能否认杨先生是京剧演唱大师,但是杨先生却不能算表演大师,而对后辈的影响也不见得都是积极的,甚至可以说,他把京剧拖进了丧权失地的死胡同。杨宝森对京剧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
本贴由保皇于2006年9月14日13:34:45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