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网友谈了对张火丁版的《梁祝》的观感,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无论巨细分析得清楚明了。我觉得张火丁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大家关注她的创作,关注她的表演,对她有着与众不同的期待和更高层面苛刻的要求。尤其一些青年人的拥戴和批评,使人从侧面看到了张火丁独有的魅力和影响力。
新编京剧《梁祝》,取材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而且京剧原有的版本就不算少,包括程派本身就有几种演法。程砚秋建国后新编《英台抗婚》(原名《祝英台》),把程派最受欢迎的腔式都揉进了该剧,可谓程派唱腔的荟萃。后来李世济根据自身条件,又在情节和词曲上做了些改动,算是改编版。今天张火丁版的《梁祝》以新编为号召,最值得关注就是一个“新”字。要看她新在哪里,这种变化是否成功,而成功的标准之一就是:是不是能“张火丁化”。
张火丁改编和创编剧目,大体上都比较成功。比如《祥林嫂》、《江姐》、《白蛇传》等等,至少很多地方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被程迷们津津乐道。《梁祝》也确实有突破的地方,比如坚守了京剧艺术的规律,不舍本求末,基本保持京剧传统的表现手法和服装化妆方式;比如对人物性格的丰富;比如敢于在原有剧目的框架上做减法,避免繁复和堆砌感(全剧不到两个小时);比如全剧由张火丁自己担任主要导演工作,充分发挥“角儿”应有的作用(很多演员都依赖导演)。这些都值得肯定和鼓励。
但我想谈谈《梁祝》一些不足的地方,而且不谈剧本和表演,单说说容易被忽视的舞美、灯光和化妆。
先说舞台美术。我觉得既然是火丁工作室出品的东西,就应该完全以张火丁的表演风格为核心,舞台美术应该尽量吻合张火丁的表演风格和舞台气质。我们从张火丁的便装和以往的人物造形上不难看出她在这方面是有追求的,基本上素雅、恬静、大方的感觉,从不给人火炽、张扬、热烈的印象。但这次演出的舞美,虽不乏创意,但显得较为粗糙甚至艳俗。比如第一场,中间台阶两边完全对称的桃树,不但呆板而且有些“晚会化”,既不符合梁祝故事本身的浪漫美感,也不配合程派和张火丁的艺术质感。而且台阶的颜色接近水泥色,又过分平直生硬,看上去有些跳眼,可以说游离故事背景之外。完全可以做更为巧妙、意化的处理。后幕的风景画也不理想,用色简单,笔触粗糙,一排建筑横于眼前,缺少远景的衬托和应有的留白。加上灯光的直白,舞台上的布景分不出远、中、近的层次,同时又影响到演员的表演程式,并纷扰观众的视线。再如英台宅内,即她换女装登台一场时,后幕的满目联续的门扇显得过高过大,和人物不成比例,而切仍然画工粗糙,色彩土气,上面还显出很多杂乱的大褶子来,无“精致”相去甚远。加之又是左右对称的两个外观粗苯的花瓶架,上面有摆着红绿配的东西(红花绿瓶)。难道祝英台的审美如此?这也不是张火丁的品位呀。以前,“一桌两椅”,无话可说,写意代之。一旦具象,就务求讲究,至少要在形、色上与风格和人物协调班配才好。
再说服装和化妆。就张火丁的祝英台而言,基本上是失败的,没有扬长避短。男装尚可,但不如前日李胜素演《柳荫记》的感觉更漂亮、精神。女装实无可取,其脸窄且较平,不宜戴盘头,衣服虽淡雅但被灯光一照又变得苍白,和《春闺梦》、《白蛇传》里的楚楚动人真是不可同语。“哭坟”一场,扮相让我想起女鬼李慧娘;而“化蝶”的亮相,又让我想起华丽版《小放牛》。每个造型都无法让我说很美,而且好似都原不是为张火丁准备的。有人观剧后说,感觉不像张火丁了,跟服装和化妆失败,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我毕竟是在电视上看的,剧场里的效果可能要好一些。张火丁在各方面都精益求精,我才愿蛋中挑骨。现在舞台剧对舞美、灯光、服饰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京剧本不太强调这些,但近年华装煌饰大兴,也不得不“与时俱进”。既不能“戏不够布景凑”,又不能“一桌两椅”的复古,对于美工是个课题,我想火丁应该引进一些此间人才,在这个上面有所改进,使自己的舞台和艺术一样,日臻完善且和谐统一。
本贴由裘迷于2006年11月06日19:28:32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